季明莉
(河南省信陽市南灣湖風景區第七小學,河南 信陽 464031)
在“互聯網+教育”的推進下,信息技術走進小學生課堂,更加方便教育者引導學生對空間形象的想象,同時也方便學生對于立體幾何圖形構成的理解。而且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會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枯燥繁瑣的邏輯思維轉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影視音頻等,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發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完全依靠教師的板書與書本上的內容來作為學生知識的來源,教師在課堂上傳播的知識范圍有限,限制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剛剛接觸空間立體形象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無法通過語言來進行準確的描述,學生也無法通過簡單的幾何圖形來想象出空間立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1]。另一方面,為了使學生理解,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幾何圖形的繪畫以及比擬性的舉例,不僅使教學成果大打折扣,還會導致學生因為長時間無法進入狀態,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無法積極的調整心態面對數學學習,更嚴重的發展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的感覺,從而放棄對數學的學習。
數學不僅是一門邏輯思維性很強的課程,還要求具有一定空間立體的想象能力,語言無法表述的問題,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輕而易舉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數學中枯燥的數字轉換成有意思的視頻,將復雜的空間立體結構轉化為動畫,將抽象的理論轉換為直觀的圖片,不僅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輕松的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還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小學數課堂教育的效率。
加減乘除是數學中最基礎的運算法則,一切數學知識的運用都圍繞公式出發,傳統學生對于法則的運算通常是死記硬背,學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導致很多學生盡管背下了公式,但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對于加減法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故事來引導學生對于加法或者減法的應用。比如利用阿凡提吃西瓜的動畫,地上一共有九塊大西瓜,阿凡提吃掉了六塊,地上還有幾塊?然后引導學生寫出相關的數學公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明白所學公式的運用方向。
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九九乘法表的相關視頻,以動畫的形式加速學生的理解,然后在歡快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將九九乘法表記在腦海中。比如小兔子要裝糖果給伙伴,一共六個伙伴,每個伙伴分八顆糖果,一共需要多少糖果?可以讓學生將6個8加在一起,這樣的步驟過于繁瑣,從而引出6×8的乘法公式。兒歌的配音都是小朋友稚嫩的聲音,更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共鳴,在自然的情況下進入學習的狀態。
點、線、面是組成空間立體結構的基礎部分,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區分,可以制作動畫形式的PPT方便學生分辨。例如點就是一個圓,圓慢慢演變成孫悟空的金箍棒,(由于小學生對于動畫片的熱愛,動畫卡通形象的出現一定會吸引學生的眼球),金箍棒再不斷的拉長變為一堵墻。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盡管想法天馬行空,但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因此將信息技術以動畫的方式應用在課堂中,不需要過多的語言表達,就已經將點、線、面之間的區別展現在學生眼前。
對于理解立體結構的構成能力差的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組合演示發掘學生們的想象能力。比如探究一個長方形是由多少個小正方形構成的,由于部分是被遮擋住處于看不見的狀態下,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所有的小正方形拆分并移動開。再優秀的語言描述,也不及親眼所見帶來的效果更佳,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對腦海中構建空間立體想象結構有促進作用。
小學數學中有認識時間的講解,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將教學資源整合為清晰直觀的表象[2]。比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鐘表中不同的指針走向,讓學生觀察秒針與分針,分針與時針之間的關系以及運作規律,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討,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還可以進行時間方面的知識拓展,例如一分鐘究竟有多長?可以通過歌曲片段來記錄,或者讓學生自己計算一分鐘的呼吸次數,強化學生對于時間范圍的理解和認識。
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是將課程內容的教學觀念和電腦操作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的鉆研和學習,需要提高自身對于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不能盲目的將信息技術當做解決一切問題的道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不能全部依賴信息技術帶來的方便快捷,也不能丟棄傳統課堂教育中的精華內容。同時教師還要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做到與時俱進,對于科技的掌握越熟練,越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效用。要注意不能把信息技術作為傳統教學方式的附屬品,這樣打著信息化課堂的幌子,實際依舊開展傳統課堂的方式一定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所以綜上所述,教師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為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貢獻[3]。
數學是一門枯燥且邏輯性思維很強的學科,小學生的年齡恰好處于一個貪玩心理較重的時期,無法全神貫注的完成一整堂課程內容的學習,作為數學知識的啟蒙老師,深知數學在學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重要性,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發掘最有效的教學課堂。信息技術的生動形象,便于理解以及直觀的感受,激發了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教師要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總結中,將信息技術發揮到最大的效用,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突破創新能力,為信息技術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