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倫
(重慶市黔江區新華初級中學校,重慶 409000)
引言:初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實踐,向教學要質量、要效率,帶領學生積極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積極的參與中有所收獲,在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要主動轉變觀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認清自己在學生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將學習活動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首先,初中數學教師要對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每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然于心,分清楚不同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將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活動進行系統、有序的設計,以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基礎,引導學生在主動的探究中不斷有所收獲。
其次,要創設開放化的教學環境,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消除學習數學知識的畏難感,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他們小學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引入,讓學生順利地度過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期,縮短這個過渡期。
要想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創設豐富的數學情境,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應用場景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看一看、算一算、練一練等環節中探究知識、應用知識、深化知識。通常,拓展數學問題的思維空間,探究教學內容的“數學本質”等場景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良好機會。
微課作為信息化時代一種新型的教學載體,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主,可以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用于微課的形式。
(一)數學教師要提前做好規劃,在概念講解、疑難解答、復習指導等環節精心設計微課,充分發揮網絡視頻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比較強的學科,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微課可以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圖片實現概念的描述。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對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的內容進行反復觀看,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復習指導是“溫故而知新”的重要環節,因此提高復習指導課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但由于涉及的知識點繁多、瑣碎,教師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這使得復習指導課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等難題。而微課的出現,為教師系統地對知識點進行分層、分類的設計提供了較好的載體。
(三)微課為數學新知識的引入、創設教學情境等也提供了更豐富的形式。除了微課外,各類學習平臺、移動端的電子書包、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學科教學工具(思維導圖等)等信息化教學輔助工具,都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的載體。教師應不斷學習與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技能,豐富教學方式,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下,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獲取數學知識。
只有將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不斷強化數學知識的運用,培養問題意識、應用意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要想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深化所學的知識,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數學教師進行系統的設計,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目標在于解決現實問題。根據初中數學的知識體系,可以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點切入,設計既容易操作又接地氣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生活中的概率問題》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習了“統計與概率”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開展類似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去尋找生活中用到概念知識的場景,如商場的抽獎活動、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購買彩票等。這些實例是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引入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對概率知識的認識,也深化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另外,將數學與不同學科相融合,更能設計出體現數學魅力的實踐活動。
生成性資源一般是伴隨課堂上的“意外”產生的,但需要教師的善于捕捉和開發。于漪老師曾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教者要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契機,以促成課堂對話的精彩。”生成性資源的捕捉和開發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將課堂上意外的“變化”變為有效的教學資源。課前,教師應盡可能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學情,做到心中有數。課上,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為知識的動態生成提供充分的基礎。課中,要以真誠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將這些錯誤有效地轉換為珍貴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進一步認識自身出現的錯誤,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重新審視,深化認識,尋找正確的解法,從而內化知識。一旦發現可能的動態生成,教師就要及時尋找教學中的閃光點,放大動態生成的瞬間,迅速切入。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軸對稱圖形》《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等內容的教學中,因為問題的開放性等特點,往往容易形成動態生成。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促進者、提升者的角色,提供正確的指點和幫助,讓學生收獲更好的學習體驗。
數學作為一種社會生活工具,能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和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初中數學教師應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數學知識的運用,努力實現有效教學,從而提升學生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