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花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第二中心小學,江西 新余 336600)
實現小學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教師轉變固有的教學觀念,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針對學生的不同階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帶給學生全新的課堂感受,從而高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文章選擇時,注重教學的導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后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且不可“拔苗助長”。低年級通常針對的是7-8歲的學生,閱讀教材的選編多是童話及故事類,選擇課外讀物時通常也會出現詩歌。
學生打基礎,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是在低年級,此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以二年級的單元主題教學——“關愛他人”為例,在課外文本選擇上,應該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文章。例如:《星星銀元》等,從低年級學生的視角來感受關愛帶給人的溫情。既描寫真情母愛,也描寫動物之間的溫暖情誼,也不乏人與人之間最樸實、溫暖的感情傳遞。在學生的閱讀分享環節,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喚醒對“關愛他人”的認知與理解,真切領悟到關愛他人過程中的幸福感,切實體會到被別人關愛是幸福的,正確引導學生主動關愛他人。這樣也實現了“關愛他人”主題的閱讀教學意義[1]。
7~8歲年齡段的學生,通常不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上課時,要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生學的學習效率。課堂安排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朗讀、與領悟環節,因此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要少而精,選擇綱要性問題,充分帶動學生的閱讀熱情。
小學的初期階段,學生們初次接觸大量的語言、文字,此階段的學生的認識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對文章的領悟與把握能力還有待提升,在多次富有感情地朗讀過程中,學生順其自然地走入文本,在誦讀文本中領會情感,閱讀內容的同時,讀出自己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思維,讀出自己獨有的感受。在閱讀教學中,實現學習和發現。顯然閱讀教學,離不開學生大量的課堂朗讀占比[2]。
7-8隨年齡段的學生初次接觸朗讀,并不真正知曉朗讀的意義,朗讀的要點,此時教師需要傳授學生基本的朗讀方法,例如,學生通過模仿老師的范讀;教師領讀(老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讓高水平朗讀的學生朗讀,引導其他學生正確朗讀。多種朗讀方式,能夠讓學生能興趣盎然,從而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也可以采用學生男女生互讀、配樂朗讀、接力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中,達到朗讀積累的目的。
通常中年級的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閱讀和寫字的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已經有了顯著提升,針對此階段學生的能力特征,可以進行個性化的主題閱讀教學安排,無論是閱讀量還是閱讀速度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以下通過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兩種教學方法進行小學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學生中年級的閱讀內容會成倍增長,基于此,學生會改變原有以朗讀為主的習慣,逐漸轉變為默讀為主的閱讀方式,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中年級以后的學生,質疑能力逐漸增強,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確保學生對閱讀保持新鮮感,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在解決問題中積極思考,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獲得自我認同感。對學生提出的核心問題,展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索、挖掘、發現與研究。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量大大提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傳授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習過程中的不斷總結。閱讀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究,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閱讀規律,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應用閱讀規律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高效閱讀。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閱讀奠定基礎[3]。
學生進入小學的高年級階段后,識字數量有了質的飛躍,針對其特點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主要突出在閱讀學習主動權的歸還。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們通常只注重傳授知識點,缺乏對閱讀文本內容的分析,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教師應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踐,誦讀過程中,五官聯動,通過大聲誦讀文本,讓學生悟出誦讀文本的真諦,感受語言的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漸入佳境,使學生真正陶醉其中。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同時,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感知、感悟,從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實施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策略,需要教研團隊探索教學策略,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培訓及大量閱讀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總結出適合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培養教師高水準閱讀教學能力;慎重確立議題,注重比較策略,重整結構、拓展思維、激發靈感。在課題組擬定過程中,提升教研團隊的理論素養、專業素質,鑄造精良教師團隊。
個性化閱讀從字面理解是學生閱讀時的個性化體現。本文通過對小學教育的階段劃分——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希望有效提高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實踐能力,使教師能夠高效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