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印
(河南省鶴壁市第十八中學,河南 鶴壁 458000)
我們在翻轉課堂實踐中,注重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而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到原來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它涉及到學習結果的深度、學習方法的深度與學習參與的深度等方面。下面,我們主要從深度學習的技術應用場景與價值等方面,來闡述一下我們的探索與思考。
學生的深度學習過程,一般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很重要。過去的課前準備,主要為預習書本知識及其一些有限的參考資料。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應用信息技術從網絡上搜索、老師用ESWI教學云平臺推送等多元化的技術手段,來收集對自己進行課堂深度學習有用的文本、圖片、微課等信息,聚合了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各種知識,促進了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如在學習物理知識概念“音調”時,學生原來在日常生活中把聲音的大小與高低混為一談,認為“高音演員”就是大聲的歌唱,但通過課前知識的聚合預習后,就會對“音調”這個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判斷,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深化和系統性。
1.課中學
智慧課堂就是通過終端設備與云平臺的無縫連接和智能化運用,使傳統課堂發生結構性變革,有利于開展參與式教學、個性化教學和優秀資源共享,實現課堂的多元互動;就是把傳統面對面教學和網絡學習兩者優勢結合,借助互動性強的網絡學習平臺,構建大量在線學習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通過面對面的課堂互動討論,為學生答疑解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智慧教室環境下,課堂中教師可以以任務或項目為載體,圍繞項目的實施過程展開學習,在一定教學環境和資源支持下,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通過討論、合作等方式完成項目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師依托授課平臺,隨時調取學生學習終端的屏幕投影,讓全班同學共享學習成果。教師、學生可以對提交的學生作品進行評價,真正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教師還可以就課堂生成的問題,組織在線的小組討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組成臨時的學習小組進行在線討論。
這樣的課堂也結合了傳統面對面的課堂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系統的掌握學科知識,更大激活師生人際交互和溝通情感等,這樣形成傳統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優勢互補,更有利于發揮教師啟發、引導、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的主體作用,避免教師重復機械勞動,使授課過程透明化,質量可監控,可追溯,學生的表達和思辨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
2.課中點練
在課堂中的練習環節,教師發布練習后能實時查看學生的答題進度,且系統會自動批改并生成統計數據。教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終端查看結果,根據準確率的高低選擇需要重點講評的問題。同時,教師依據反饋的數據找到答題優秀的學生,作為教師助手,對評講的問題進行講解、在線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教師可通過數據反饋出來的結果,確定需要個別指導的學生,進行看似隨意卻是必要的指導。這樣,借助智慧課堂環境下的數據分析,有助于教師讀懂學生,做到精準指導,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有效的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3.課堂拓展
智慧課堂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可以更好的進行課堂拓展,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實現“無邊界學習”。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授課平臺,讓學生共享學習資源,還可以通過網絡邀請異地的教師進行教學指導,實現“雙師課堂”,甚至“多師課堂”。如讓學習英語的學生在教室中通過網絡與異地的英國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等技術手段,拓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課后,教師還可以利用云平臺布置作業,學生在家完成后提交,系統自動統計形成數據,便于教師快速了解學生的學習結果,并可以以此在線輔導,調整教學策略。
教師的教學檔案、學生的學習結果都記錄于平臺,學校教學管理者可以跟蹤監督教學進展,及時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改進建議。
再者,課后鞏固復習是一個難題。過去由于家長文化程度不同等原因,一是個別家長輔導不了孩子,二是孩子的復習鞏固具有隨意性,不精確,效率低下。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智慧教育的紅利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有了多個隱形的輔導教師,不理解的問題可以通過班級圈發布求助信息,其他學生都可以是潛在的輔導教師,實現了兵教兵、兵強兵。科任老師也可以對不準確的解答予以規范,解決了晚上及假期回家后,由于居住分散不便于輔導的時空難題。
2.大數據精準分析了學生的知識不足,推出了錯題本功能,使學生在家復習鞏固時不再盲目,知道了自己的薄弱環節,可以多次練習直至掌握。并且錯題本還有錯因分析及優秀答案推薦功能,促進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3.大數據分析為科任教師進行第二次教學提供了方向。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精確的掌握學情,哪些知識學生掌握的不夠好?難點在哪兒?易錯點在哪兒?大數據分析一目了然,避免了過去教師手動進行統計,且耗時耗力的粗放的判斷,解放了教師,使教師可以更加精確的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這樣,在課前、課中、課后,均可以通過在線相互評價和交流,變簡單的人機交互為多元交互,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立體化、多元化、個性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悄悄的產生著變化。
在教育教學中,技術的魅力折服了廣大教師,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迅速的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助力教育變革,使深度學習變為現實,我們深信,教育信息技術的紅利將助力未來教育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