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成 申紀偉 唐鑫
(重慶三峽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重慶 萬州 404100)
目前應用型高校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主要分為五種形式,分別為督導組評價、教師自評、教師互評、教學活動評教、學生評教[1-3],通過分析表明各形式皆存在缺陷,下面將詳細闡述各種評教形式的不足。
督導組專家主要為教授退休后反聘回來的老教師,其教學經驗豐富,教授了很多的課程及學生,在課堂教育這一塊也受到了大家的認可。督導組教師有足夠的能力做好評教這一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評教時容易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如被評教者的學歷、職稱、科研水平等,常說“科研促進教學”,但科研水平高的教師就能保證優良的教學質量,因此在評教的時候會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此外,當前的授課存在一定的問題,新來的年輕教師教授的課程都相對比較偏,并不常用,常見的課程主要都是老教師在教授,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比較偏的課程年輕老師并不一定能勝任,上課時會顯得有些吃力,會影響評教。
由于年終教學優秀有利于申請“十佳教師”、“教學骨干”等榮譽稱號,且在晉升職稱時還會增加教學質量分。因此,教師在自評的時候都會給自己一個相對較高的分數。心理想法主要體現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如何讓別人相信自己”。
教師在互評的時候主要從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兩個大方面來進行評價,其中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專業指導、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教學技術、教學方式、課堂調控、過程評價、教學效果各占10分,總分為100分。評分細則很詳細,能充分體現教師的課堂質量。但出于“不得罪人”,教師在評教的時候給每個老師都會打滿分,體現不出來差距,也不會發現實際的問題。
當前,應用型高校學院的系部定期會組織召開教學活動,主要形式是開展公開課,由青年教師、教授、教學骨干等組成,聽課教師會對上課老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上公開課的教師都會被提前告知,會精心準備,因此公開課的教學質量并不能代表日常的教學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礙于同事之間的面子問題,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就算發現了年輕老師的問題所在,也不會當面指出,甚至不指出,這樣并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生參與了老師教學的全過程,按道理是最具有資格對任課老師進行評價的主體。但實際情況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意識。若學生對某一課程比較感興趣,如相對輕松的課程,或是更有趣的課程,他們認為該課程比較重要或對該課程掌握的較好,這時評教分數可能就會偏高些;有時由于部分教師要求比較嚴格,給學生布置較多的課后作業,出相對較難的期末考題,考試時學生掛科比例較高,評教分數可能就會相對較低,甚至會對該老師產生偏見。此外,當代大學生善于交際,和教師接觸較多,會給和自己關系較好的老師打高分,反之則打低分。
基于上述5方面的評教問題,通過制作問卷調查,分析和論證,覺得當前評教存在缺陷主要源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評價理論不夠新穎,仍然是以前較老的評價指標。此外,還存在研究型和應用型高校共用一套評教系統,各高校發展的側重點存在差異,研究型高校更加重視科學研究,更加強調科研與創新,更加注重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和高水平的項目;而應用型高校更加側重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而不在于科學研究。此外,目前多數大學為綜合性大學,有工科、理科、文科、藝術類,各專業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共用一套教學評價體系也存在差異。
由于考試是檢驗教師上課效果的指標,學生考試成績好,都會認為這位老師的教學質量良好,學生能聽懂;但這也只能表征一部分,并不能完全看成績。老師帶的課程存在差異,一部分課程偏文字敘述和概念,相對較簡單;另一部分課程偏理論推導和數字計算,相對較難;因此,學生的優秀率、及格率、掛科率存在較大差異,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并非完全一致。
高校課程教學質量尤為重要,督導組評教、教師自評、教師互評、教學活動評教、學生評教會對當前教師課堂質量評價產生一定影響。教學質量的評價因區分應用型和研究型高校,更應突出強調教師的授課方法、授課思路、授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