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昱
(哈爾濱理工大學高教研究與教學質量評估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美國教育評價研究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至50年代,主要以道德觀念對教師的個性特征進行評價。40年代文獻出現對教師評價的概念界定與研究,并有相應的知識在課本中出現。[1]
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職業教師評價體系被建立。[2]何為有效教學行為,其科學基礎是什么成為學者討論重點。通過調查問卷分析揭示出教師為提高工作效率所做的準備工作情況。教學評價標準則被作為教師教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教師評價是教育改革的重點。美國高校從教育項目、學生的考試,教師的參與權,教職人員的認證程序及獎勵機制進行了改革和更新。學校同時將教師教學評價作為教育責任和改革的重點項目。這一階段的現代化教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錄像、錄音是教師自我評價的重要手段。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3]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評價的自主性不容忽視。美國斯坦福大學為幫助教師從各個方面深入了解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想法,有針對性的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并改進,在調查問卷中留有一部分空白,由教師自由的向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詢問。此外,學校建議評價得分較低的教師向得分較高的教師“取經”,或者得分較高的老師提供一些方法來讓教師們參閱。
斯坦福大學允許教師編制自主問卷,使得教師在教學評價中充分發揮了自主性。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向學生提問與自身教學相關的問題,有效提高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對于教師來說,評價結果中蘊含的改進價值也有所提高。
美國康奈爾大學專門發布了教學評估手冊進行教學評價,明確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制度流程,提供了結構化的問卷設計思路,幫助教師展開教學評價。康奈爾大學教學評價體系在具體實施中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大部分高校在學生評價是更為側重學生對教師“教”的如何進行評價,而康奈爾大學在評估表格中具備了更多的對學生“學”的評價內容。比如:你認為這堂課在智力上有沒有挑戰與啟發?
學校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有所變化,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在教學評價標準的引導下,教師上好課的同時要將部分精力投入到學生學到了多少以及學習效果如何。教師需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站在學生的角度的考慮教學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
在中央華盛頓大學學生評價體系中所涉及的一切教師評價結果都以文件或公告的形式在網站上發布,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中央華盛頓大學,在學期結束前一周進行教學評價工作,教學單位的教學助理或秘書把學生評教表交給學生進行評價并回收。[4]被評價教師不參與整個過程,在學生取得成績后,將最終結果及時反饋給被評價教師。這會減少學生顧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評價信度。學生評價結果數據會在學校、院系被對比公布,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群體的評價結果。這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評的積極性及對于評價重要性的認知。中央華盛頓大學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對流程與時間節點的控制有效提供了學生評價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
高校為學生服務,應以學生為中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5]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教學評價中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怎么學、學到了什么,而不是局限于關注老師怎么教。學生學習行為是否改善,學習的成效是夠有提高,這些都應成為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這個思路的轉化可以有效促使教師主動對學生投入更多關注,形成“溝通——改進”的良性循環,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師是被評價主體,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大部分評價教師自身是不參與其中的,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以提高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親身參與教學過程,關注教師的自主評價,引導教師用科學的評價指標作為參照的標準,從各個角度來審視,檢測自我,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評價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學生評教深受國內高校重視,但在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或是評價實施時間節點讓學生顧慮教師對自己成績的評判,均影響到學生對教師/課程評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因此高校一定要找好學生評價的時間點,減少學生顧慮。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認知程度,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學習的效果等對問卷進行設計,力求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度。
美國最為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強國,在教學評價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國要去國外教育教學評價之不足,取其精華,完善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片評價體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