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就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而言,大學生就業問題仍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政府和學校也在積極思考關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學生作為具備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社會鼓勵的全民創業形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高校推出的“眾創空間”不僅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創業能力。但是高校眾創空間因為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因此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對此高校應積極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改善,促進大學生創業發展。
目前我國的眾創空間發展態勢良好,主要以企業主導為主,高校建立的眾創空間仍然是少數,據調查顯示大約有140家,其中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建立的眾創空間較為完善、發展前景良好。高校建立的眾創空間通常位于學校周邊或者學校內部,包括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池等形式。高校眾創平臺在我國珠三角、長三角、北上廣等較為發達的地區數量更多一些,通過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高校創業空間并不是十分了解。而且由于缺乏系統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對創業知識和相關途徑的了解少之又少。鑒于高校眾創空間興起時間不久,高校學生擁有十分龐大的數量,因此這一領域還有非常大可供開發的空間,發展潛力巨大。
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鼓勵人才的全面自由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了高校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和鼓勵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是因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限制,我國高校眾創平臺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
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培養,當代大學生接觸創業知識的時間并不是很長。90后大學生雖然思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和解放,但是大部分學生作為獨生子女自小受到來自各方的呵護,缺乏創業的膽識及勇氣,創業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壓力或挑戰也會使他們畏懼失敗。
很多高校還沒有意識到開設創業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與之相關的課程和專業指導非常欠缺。學校里通常都開設了相對全面的就業內容的指導,但是對于創業領域無論是從師資力量還是相關設施都不夠完善,導致部分學生想要創業卻不知從何處下手。
高校創業實踐教育如果想要順利實施,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保持有效運行,這對很多高校來說是較為困難的。除此之外,高校建立創業平臺需要配備相關的創業基地,創業基地的建設和后期的維護運營等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的缺乏會使眾創空間很難形成完善獨立的體系。
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需要科學合理的專業指導,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因此高校務必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形成良好的客觀環境,能夠提供核心支持。一方面,高校的創業教育需要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完善的教育體系可以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實踐讓學生加深理解和思考,全面提升個人能力,而不僅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當高校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后,便能營造出更好的鼓勵學生創業的氛圍,增強影響力。通過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開展豐富的報告會、講座等活動,成立創業論壇,增強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創業的興趣;在創業基地舉辦相關的創業展覽或創業文化節活動,通過眾創空間增大宣傳力度,帶動創業積極性,努力營造出更加和諧的創業環境。
首先,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團隊是建設過程中的可貴資源,能夠為平臺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提供重要支持。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核心技能也是影響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選拔具備專業要求的師資力量,培訓學校內部的老師。例如,定期開展培訓課程,學習國內外先進的創業理念,或者選派教師去其他學校交流學習提升技能。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邀請本校已經創業成功的學生返校開設講座或者經驗交流會,為在校生提供創業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的問題答疑解惑。最后,作為最重要的支撐——資金的投入應加大力度,高校可以配備更加完備的設施和場地,或者鼓勵教師利用多媒體等資源進行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學校在創建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時候要有創新意識,優化自身的建設定位,增強平臺建設的目標性。在積極學習借鑒可行的經驗成果后,高校還需要充分結合學校自身特點,綜合考慮社會大環境的整體情況,與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等因素結合考慮,構建出最科學可行的體系,推動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活動提供支持和保障;高校可以結合自身或當地特點,將一些有意義的眾創空間已經實現的成果加以展示,增強學生的創業信心和創業興趣。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的眾創空間建設仍然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還沒有徹底完善。但是眾創空間的發展平臺廣闊,發展前景良好,潛力巨大。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對政府和國家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高校務必加以重視,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法,不斷提升和完善眾創空間的質量,為當代大學生創業提供可靠的指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