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白龍江林業管理局中學,甘肅 隴南 742500)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許多仁人志士都有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見解。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思想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重,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此文,是有見地的。
《最苦與最樂》首先表現在文章的的價值取向上,作者提出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具有極強的普遍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盡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時代,作者的思想,倡導的責任感,并沒有因時間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市場經濟的物質誘惑,拒絕崇高的道德滑坡使許多人責任意識淡漠。同時,人才學家的統計資料顯示,情商比智商對于人的成功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而社會責任感則是情商的重要參數。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上任盤錦市教育局長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每位中學生每天做一件家務事。他說:“這是為了從小培養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并進而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有了這種責任感,將來才能高官做得,百姓當得,高樓住得,茅屋居得,才能在盡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享受自己生命的快樂?!闭^“英雄所見略同”,正所謂異曲同工。
本文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边@一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將論證的重點放在“快樂”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文章開頭用了一連串排比設問,提出了人生最大痛苦的許多答案——貧,失意,老,死,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負著未了的責任。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為把貧困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或說法。否定這些答案,讀者就要尋找新的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就不顯得突兀,有一種水到渠成之妙。這種方法曾為許多議論高手所采用。例如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開頭說:“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 這種論證方法是間接論證中的選言證法。作者使用選言論證來保證論證的嚴密。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指出負責任的種種情況和由此產生的痛苦狀態。對于負責任的具體情況,具體指出了承諾未辦,欠錢未還,恩惠未報答,得罪人未賠禮幾種,都是生活中所見的,易于被讀者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況是不敢見面,夢里有影子纏著。然后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在論證“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基礎上再來論證“盡責任是最大的快樂”也就容易了,作者只增加“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為了解開這個結,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本文語言精彩,風格既凝重又輕靈。本文所談的話題是關于人生觀的大問題,談論起來自然多一份深思熟慮,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文章雖然如話家常,但讀來使人感到句句教誨,字字叮嚀。例如:“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的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 “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痛苦,也都可以。”
語言有一股靈動之氣。表現為各種不同句式,各種不同表達方式,各種不同辭格等靈活運用。就句式而言,有陳述,有設問,有反問,有感嘆;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動句,有被動句;有“把”字句,有述賓謂語句。就表達方式而言,有議論,有敘述,有抒情。就修辭而言,有設問、反問、排比、比喻、引用等。單就引用而言,用了古語,俗語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都不一樣。例如:引用“如釋重負”時,作者說“古語說得好”,引用“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時,作者說:“俗語亦說”,引用“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時,作者用了“曾子還說哩”。一個“哩”字,輕靈之氣何其足也!
語言流暢。本文語言流暢是通過排比表現出來的,如“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薄疤幪幈M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辈粌H陳述句可以用排比,設問句也可以用排比。例如:“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不是。死嗎?都不是?!弊髡卟皇菫榕疟榷疟?,而是從表達思想的需要出發,靈活的調整句式。例如,“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一種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注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又如“人生若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之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边@個排比中談到“老”“死”時,句式有了變化,也是根據表達思想的需要。行文的流暢不僅表現在句與句之間,表現在局部,而且表現在段與段之間,表現在整篇。
語言簡潔。這種簡潔首先在于作者用了概括性強,富裕表現力的語句。例如,用“海闊天空,心安理得”形容盡責任之后的快樂,接著概括道:“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作者語言運用十分簡練,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可以使讀者展開來聯想很多豐富的內容。本文的簡煉還在于該展則展,該斂則斂。例如,第1自然段將貧,失意,老,死分立,第2自然段則集中起來說“貧困老死”。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分立,我們才知道后邊的四個字不是隨意用的,而是收斂,是集中,這一斂便見其簡練。文章簡練還表現在引用藝術的高妙。例如上文所談到過的“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這句話至少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第二,孟子這句話的意思與前面所說的痛苦之后是快樂似乎不一致;第三層意思是“為什么這樣呢”。一句話有好幾層意思,我們怎能不嘆服作者語言的高度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