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如
(成都高新區董家埂鄉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夠促進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著眼未來統攬全局所做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能夠促進我國的國民經濟蓬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一項基礎事業,不管是在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面,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非常顯著的意義。農村基層水利工作已然成為促進農民經濟收入的提升、農民生活水準的改善、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措施,但目前的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仍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行及時的解決和優化,才能保障我國基層水利事業的穩定發展。
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處在一個通過轉型求發展的階段,各個部門對可持續化發展逐步重視起來,調查研究市場規律,旨在挖掘出本部門的工作優勢,并且將其合理運用于社會服務事業中,也提升自身實力打下堅實基礎,促進自身的發展,對于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會。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受到了很多限制,例如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狀況、地域之間不同的地勢與地貌、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的文化觀念等,這些因素致使我國在進行導農村基層水利管理的過程中沒能牢牢抓住機會。在管理的實際過程里,沒有深入研究如今的水利情況,依然以傳統的管理理念為指導,造成了當前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和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不協調的狀況。運用傳統的水利管理理念進行管理有諸多弊病,如許多管理部門對于管理上的革新不夠重視,用很多精力來進行行政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很多基層區域的水利管理工作,重心都放在水利建設的規劃上,很少得到實際實施,使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不能發揮出最優化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管理體制不夠嚴謹,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很多工作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每一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出現錯漏等情況,導致供水、排水、治污等環節都“各司其職”,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于農村基層水利事業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目前我國已走上經濟新常態正軌,集體經濟的地位已不復往日,開始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這樣的局面對于一些充分依賴集體管理模式的水利項目來說,是會產生一些問題的。如在水利設施的實際建設和水利工作管理過程中問題頻發,一些罐區工程的維修工作主要依賴對象只能是政府。特別是農業稅免征條款實施之后,以往傳統的水利建設,在當前新時期下的諸多農村地區,已經逐步無容身之地,基層水利管理工作難度逐漸加大,管理者如履薄冰。有一部分的基層領導思想觀念傳統保守,沒有與新時代接軌,對于新時期的各種政策,也沒有進行充分的理解和積極的執行,建設的措施也無法產生最優的效果,沒有將地區人民帶動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思想覺悟,這對于基層水利的管理工作和維護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水費是水利管理工作成功開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農村基層地區,開展稅費征收工作呢難度很大,水費征收慢和難的問題,對于推進農村基層水利工作也是一道難關[1]。
要想我國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優化,效果得到提升,必須從根源出發,從基層管理部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體系抓起,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代背景接軌,將基層水利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及時地合理地更新,要把水利建設和水利管理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使二者相輔相成。同時還應不斷推進基層水利管理體制的優化工作,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使新興的管理體系與法律法規二者匹配,對于一樣的不良的水利管理習慣和錯誤的管理方法要及時進行改善。傳統的管理模式以單一的行政管理為主,要逐步向以法律管理為主的方式轉變,以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為輔。有關部門也應該考察到市場經濟情況,把重心放在農村基層水利事業的建設上,要不斷豐富自身工作經驗,對于相關的管理理念和體系進行不斷地優化,真正做到以基本政策作為發展農村基層水利事業的支撐手段。還要重視管理體制的建立,實現責任制管理措施的穩步實施,對于每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權利和義務,要有明確的規定,要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并用輔助手段保證其實施[2]。
在開展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時,經費能夠得到有限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加大對農村基層水利事業資金的投入,讓其經費來源得以保障。針對部分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要積極開展公益事業,對于農村基層水費的征收力度,要進行合理的優化,對于征收的費用,也要進行嚴格的、專項管理,避免個人或單位挪用資金的情況的出現。加快推進水利站建設工程,并建立起合理的水管單位經費保障機制,并定時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深化改革,并且實現集約化管理模式[3]。
總而言之,成功有效地開展農村基層水利管理工作,能夠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可以促進糧食產量的提升。運用各種有效措施,積極解決農村基層水利管理過程中的所產生的問題,才能夠更好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