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聲蘭
(江西省安義縣逸夫小學,江西 安義 330500)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與法治教育的墊基階段,學校應加強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視,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為小學生良好德行與習慣的培養奠定基礎。
當代小學教育理念倡導以人為本、立德樹人,重視對學生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培養,要促進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求教師應當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入校園,在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應當考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該課程學習中的需求與難點,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基礎、理解能力與個性特點,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當中,為學生創造開放、愉悅、平等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表達,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在日常的行為習慣培養中,強化榜樣力量,以身作則,以良好的道德修養與行為品質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從而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關心學生需求,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處處蘊含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而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做到的知識,也可以轉化為行為,在日常的行為習慣中發揮作用。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有效應用。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展教學,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道德法制課程的距離,改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刻板印象,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習慣,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我們在公共場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我們身邊存在的一些公共場合的不文明行為,如隨地亂扔垃圾、大聲喧嘩、隨地吐痰、插隊等行為,通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說一說這些行為場景中存在著哪些問題?而我們可以怎樣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我們在公共場合表現的更加文明,更加得體?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通過細心觀察身邊人的行為,對這些公共場合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進行分析,而從自身做起,開始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從而逐漸養成在公共場合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習慣。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也隨之發生了變革,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項目學習等創新的教學方式,都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可能,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學校應加強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水平,開放教育理念,豐富教學方法,利用視頻、動畫、游戲、故事等方法,結合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將教材中枯燥的學習內容,以生動有趣又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呈現,引導學生發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教學工作的效果提升。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家中的健康與安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視頻教學的方法,將一些家庭場景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呈現,由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思考,主動發現視頻中所存在的安全及健康隱患,并說一說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這些安全及健康隱患。通過視頻教學的方法,更加直觀的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印象,從而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小學生良好的德行與習慣,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培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著自理能力較差,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等問題,家長過于愛護,一手包辦,造成了小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存在的問題。而通過家校共育,學校與家長可以在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及習慣培養方面達成共識,通力合作,在學校與家庭共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及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加強自我管理,提升道德修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結合多種思路與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充分考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創新的教學方式,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家庭與學校的通力配合,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氛圍,同時以榜樣的力量,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關注自身行為,促進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