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宏
在影視戲劇表演專業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還沒有對聲樂課程產生充分的重視,這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是不利的,所以必須要改進原有的聲樂教學方式,以學生能力為基礎,將教學內容作出相應的改變,運用多元思維的方式,讓聲樂課程多元化,讓學生全方位發展,成為符合演藝界潮流的復合型人才。
(一)聲樂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情緒體驗。在表演當中,融入情境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體會不到其中的情緒,就難以進入表演狀態,就會導致表演效果沒有感染力,感覺不到演員感情的滲透,也就是所謂的沒有演技。而在聲樂欣賞課程中,學生通過音樂的聲音渲染,來體會音樂背后所表達的意圖和思想觀念,就能夠鍛煉學生的情緒體驗,讓他們更容易感知和尋找表演的情緒。
(二)聲樂課程對學生的臺詞功底有著極大的幫助。聲樂課會教學生聲樂的理論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會科學的發聲方法,鍛煉其氣息的控制,讓學生擁有塑造多種聲音的能力和魅力,臺詞說出來順暢自如,讓人覺得舒服,提高了演員的專業能力。
(三)聲樂課程也是如今演藝界對于演員的需求。現代社會講究復合型人才,演員也是一樣,不僅要求演技達標,還必須有其他多方面的才藝,聲樂表演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如果沒有演唱的功底,那么像音樂劇等類型的舞臺,就會讓學生失之交臂,丟失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
(一)聲樂課程的教學方式落后,依舊以集體課為主。由于影視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而聲樂教師數量有限,這就導致聲樂課程只能通過集體課來進行完成,一般都是一位教師來同時指導20-30 名學生進行聲樂學習,這樣的課程只能從大多數學生的宏觀情況來考慮,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能以針對性的方式來進行細節教學。
(二)聲樂教師在教學當中存在教學誤區。由于聲樂教師都是來自于專業的音樂藝術院校,對于聲樂的課程要求非常正規且嚴格,但是在影視戲劇表演專業中的學生,并沒有音樂藝術學校中的學生那么好的音樂基礎,在基礎知識、嗓音條件、音樂理解等多方面多存在差距,這就導致教師雖然用了一百二十分的氣力,然而學生卻只能學到百分之三十,使得聲樂課程的教學效率極低。
(三)聲樂教學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以集體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不能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另一方面則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每一個學生的嗓音條件不同,適合唱的歌曲類型也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好更不同,如果只采用美聲、流行、民族等幾種唱法來進行統一教學,既不能夠達到聲樂教學的目的,還會讓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聲樂的興趣。
(一)教學手段多元化。首先,聲樂教師有限,而學生較多,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做好教學規劃,以集體課為主,按照學生的嗓音條件、興趣愛好、音樂基礎以及專業需求等實際情況,做好小組規劃,再以個別課、開放課進行輔助,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等情況進行分組,分別進行授課。其次,教師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在集體課當中穿插個別課,在其他學生練習的時候,可以依次進行一對一的細節教學。最后,教師還可以開設開放課,專門進行演唱姿態、呼吸方法、腔體共鳴、咬字發音等專業度更高的課程,以選修的形式進行教學,讓熱愛聲樂的學生深化自己的演唱技巧。
(二)教學內容多元化。在影視戲劇表演專業的聲樂教學當中,限于不同學生的音樂水平,很難讓學生徹底掌握一種或多種唱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生美聲、流行、民族等幾大唱法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主發揮,采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唱法,比如本來美聲唱法的歌曲,用流行唱法唱出來,可能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效果。
(三)作品選擇多元化。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教師在教學作品選擇上,也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最好都要涉及,并且要讓學生形成多元文化的觀念,擁有更寬闊的視野。
綜上所述,在影視戲劇表演專業中的聲樂教學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以多元思維來進行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聲樂表演技能,拓寬其職業發展道路,成為復合型的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