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振忠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高職院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就業導向,特別是在當前的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就職理念都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各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學生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學生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決定學生管理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建立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這使得學生的管理不夠專業,管理職責分配不夠合理,導致各部門無法協調對學生的管理。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創新在許多高職院校的管理系統,該系統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學生的習慣,導致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這是不利于學生的良好的管理,導致學生不愿意遵守管理制度,導致學生的減少活動參與主動性和熱情,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學生管理方法也將對學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由于管理過于膚淺,沒有深入的研究。許多輔導員的精力主要分散在處理學生的日常事務上。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的生活方式,還要關心他們的學業成績,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因此,輔導員在進行管理工作的時候就無法做到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時,一些管理者過多地干預管理工作,使得學生干部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效能。這種嚴格管理大小事的模式給輔導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剝奪了學生干部的相關管理權,使其能夠無法得到實際發揮,從而使其管理能力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之下,高職院校發展當中的學生主體經常會在管理當中處于弱勢地位,而管理者則經常會占到主導地位,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同時,由于繁重的工作顧問和缺少相應的與學生交流,教師無法對學生的思想建議進行及時的了解,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不利于提高學生管理的效率。此外,由于一些經理學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歸咎于學生質量的因素,忽視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的因素以及管理體制和方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實施管理。
學生們分別具備各自的獨立人格,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行事方法,他們不僅僅是學校的學生,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因此,高職院校在展開學生教育工作時,應首先遵守人文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而當下許多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過于重視學生的共性和統一性的管理,缺少對于學生個性化教育的管理,且管理者往往以高傲的態度發號施令,沒有彰顯服務意識和人文意識,使得學生管理工作缺乏效率。
當代大學生呈現個性化、人文化的發展趨勢,需要學校管理者提高對其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人格獨立和自身價值。因此,需要高職院校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并貫徹落實到實際管理工作中,將學生置于學生管理工作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出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
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的目標培養工作時,不僅僅需要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還需要重視學生的三觀等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就需要學校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了建立校園文化,需要高職院校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需要重視校園的自然環境建設,并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氛圍。這一過程需要學校對校園環境進行合理綠化,并結合校園發展特色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物質文化,以有效提升校園文化氛圍。其次,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學校的校風建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有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最后,高職院校還需要完善自身的各項管理制度,積極展開各項文化活動,并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面對著學生心理狀況頻發的現狀,需要積極采取相關對策,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因此,學校應當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部門,不斷宣傳心理健康咨詢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咨詢渠道和路徑,幫助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還應當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主導作用,輔導員通過網絡媒介以及各種手段,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另外,還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學相關選修課程、積極舉辦相關講座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參加學生管理工作。
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必須建立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充分體現“教育第一,德育第一”的原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種觀點和道德觀。質量。其次,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宏觀調控職能,合理分配各崗位的工作職責,提高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共同加強學生管理建設。對此,要統籌學生管理工作,圍繞教學環節建立相應的學生管理工作機制,促進學生管理工作與教學環節的融合,實現教學的相互滲透以及學生管理工作。最后,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生自我管理體系的建設。通過建立學生會和社區組織,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綜合素質。此外,學生管理也可以滲透到社會實踐和實習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素質。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加強學生管理的改進和創新,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注重實效,不斷總結和反思,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源質量下降的現實,從而達到提高辦學質量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