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
(身份證:1305031986****2432)
簡單來講,所謂的“勞務派遣”其實指的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工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產業時代背景下,為滿足企業發展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派遣單位根據用工單位要求,在與用工單位簽訂派遣協議的基礎上,向企業提供勞動者獲取派遣費、向受派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的一種現代化用工模式,與傳統企業雇傭模式相比,勞務派遣模式是派遣單位分別與勞動者、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從某方面而言用工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的,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派遣模式的實施不僅極大地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的工作壓力,與此同時它還實現了勞動力招聘和雇傭的分離,滿足了企業短時間內的用工需求,為其整體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從目前來看,“勞務派遣”模式的應用雖然從根本上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這種模式的發展時間還相對較短,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也大多尚處于研發階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勞務派遣單位在制定勞務派遣管理過程中,大多仍是沿用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未能綜合考慮現階段市場的發展需求,使得勞務派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良莠不齊現象較為嚴重,對和諧社會的建立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其實從某方面而言,現階段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隨著勞務派遣單位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雖然在短時間內滿足了企業的用工需求,但是由于受派人員和用工單位兩者之間并非是雇傭關系,人員對于企業的忠誠度相對較低,此外隨著大量勞動力的涌入,受派人員自身綜合素養參差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長此以往不僅增加了工程事故安全隱患,也嚴重阻礙了企業長遠的發展目標。
在當前多元化產業時代背景下,派遣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缺失一直以來都是影響勞務派遣模式應用質量和應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切實保障派遣用工的規范性、合理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勞務派遣管理規章制度是極為必要的,為此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在參照國外勞務派遣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依據當前企業的發展實況,制定符合自身的管理規章制度,對派遣單位的用工行為進行有效管理和制約,以避免后期在派遣過程中法律糾紛亦或是其它問題的產生。
在當前多元化產業時代背景下,為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用工單位在與派遣單位進行派遣勞動合同簽訂的過程中,需將所需人員的基本要求逐條詳細列出,而后在后期的招聘過程中,勞務派遣單位需依據用工單位的人員任職條件開展招聘作業,以此在保障人員綜合水平一致性的基礎上,為企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另一方面通常來講,勞務派遣通常用于周期短和臨時性的工作崗位,而派遣單位作為選人和用人的入關口,為避免勞動關系主體混亂問題的產生,根據任職條件規范招聘程序、統一招聘標準,也是維持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優化手段。
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在進行勞務派遣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受派人員流動管理機制,導致人員流失和崗位臃腫現象較為嚴重,最終對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故此為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一方面派遣單位需建立完善的勞務派遣員工的流動機制,從而度人員日常行為進行有效規范的同時,避免崗位繁冗問題的產生,而另一方面為提高受派人員的歸屬感,用工單位還可加大對他們的考核力度,對于考核優秀的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此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從某方面而言,勞務派遣模式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雖然降低了當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壓力,但與此同時人員綜合素養參差不齊問題的存在,也對企業的整體發展而言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故此為在當前多元化產業時代背景下,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加強對受派人員的培訓力度,挖掘其內在潛力也是現階段用工單位的核心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就是在日常培訓過程中,用工單位需有針對性地對員工展開專項培訓,以此在不斷提升他們自身潛能的基礎上,為單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
總而言之,在“勞務派遣”模式中,其主體包含三方面內容,即:派遣單位、受派人員以及用工單位,雖然從某方面來講,用工單位與受派人員之間并不存在雇傭關系,但前者可對受派人員進行勞力使用權,且在當前企業建設規模和建設數量不斷擴增的新市場經濟常態下,這種模式也被廣泛地應用于第三產業,為產業整體效益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但不否認的是,由于受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勞務派遣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較多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勞務派遣管理制度和勞務派遣員工的流動機制、明確勞務派遣要求以及加強對受派員工的培訓力度是確保勞務派遣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