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煒
(焦作市業余水上運動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低氧訓練是一種較新的賽艇訓練方法。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逐漸應用于重負荷訓練的實踐中。低氧訓練有多種模式,其中低住高練和高住高練低練是世界上兩種最新的、公認的訓練方法。一般來說,低生活、力量訓練是體育運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尤其是在賽艇過程中更是處于核心地位,需要盡可能的將力量與技術相互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賽艇后的效果發揮到淋漓盡致,從而使賽艇成績大幅提升,與此同時還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專項技術的相關完善。要想達到以上提及到的效果,就必須依據相關的技術特性進行專門有效的強化力量訓練。本文主要針對于相關賽艇運動員下肢的專項訓練在某種程度上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分別對相關動作姿勢的訓練、肌肉運動收縮與舒張的形式與速度進行分析,并對當前現有的訓練方式是否能夠有效提高賽艇成績進行對比,從而探索出相對較為合理的方式進行有目的性的力量訓練。但這種方法不僅對運動員本身要求很高,而且有很多缺點。為了更全面地分析大負荷訓練中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生理功能的影響,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賽艇運動員的睡眠質量、血液循環、骨骼肌、血液和運動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目的探討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員睡眠質量的影響,共有12名職業劃手入選進行測驗,設定標準為高1.8米左右,重74-80公斤,培訓期為1-5年,所有實驗參與者均健康,無內分泌疾病和遺傳性疾病史。試驗期間,服用其他運動營養補充劑。最后,根據最后2000米測功試驗結果,將所有運動員分為兩組,綿羊組為缺氧組,雙組為對照組。缺氧組在每天正常訓練后2小時內進行間歇性低氧訓練。一般來說,訓練中使用的低氧負荷方案是遞增負荷,訓練持續了大約20天。但從本實驗可以看出,雖然缺氧組與對照組在第一周睡眠質量的三項指標上沒有顯著差異,但隨著大強度訓練的深入,對照組的睡眠質量開始明顯下降,第3周后,對照組的睡眠指標有顯著性差異。缺氧組3項睡眠指標從第2周開始呈下降趨勢,持續時間較短。這說明低氧訓練提高了低氧組運動員的睡眠質量。事實上,低氧訓練能有效提高賽艇運動員在大強度訓練中的睡眠質量。
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員骨骼肌形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簡單的缺氧環境中,機體的分解代謝能力是正常氧氣的兩倍左右,因此骨骼肌的蛋白質丟失變得非常迅速,從而導致肌肉形態的改變。實驗組的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一方面要訓練最大力量,另一方面也要訓練快速力量耐力,在運動員訓練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運動員超等長力量訓練。這種訓練,就是指在專項力量訓練過程當中,要特別注意運動員各個環節肌肉的離心,向心力量訓練,并定期用核磁共振(nmr)檢測其肌肉橫截面積的變化。結果表明,在正常和缺氧條件下,實驗人員訓練后肌肉橫截面積均無明顯變化。因此,我們認為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員骨骼肌結構沒有顯著影響。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員骨骼肌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當人體不同部位的肌肉收縮時,有些肌肉主要用于維持人體姿勢和相關關節的穩定性。如果豎脊肌收縮,可以保持體位和脊柱穩定性。
血氧飽和度和心率的變化與全身有氧代謝能力有關。如果運動員的血氧飽和度明顯降低或心率明顯增加,低氧訓練時的氧濃度就會增加。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低氧訓練時氧飽和度和心率的相對穩定。低氧訓練發力特點和技術動作對核心肌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對每一個環節肌肉的工作特點制定有效的訓練方案,有針對性的提高賽艇運動員血氧飽和度及心率力量,從而提高賽艇比賽成績。
在有氧運動中,必須有一個從安靜的耗氧量到運動開始后的運動需要的過渡過程。這一過程需要2-3分鐘,在此過程中,氧氣的攝入不能滿足氧氣需求,因此部分能量由ATP-CP系統和糖酵解能量供應系統提供。當人體各系統功能達到較高水平時,耗氧量可以逐漸滿足供氧需求的要求,進而達到所謂的穩定狀態,即供需平衡。當運動強度持續增加時,吸氧量增加,但耗氧量無法滿足。此時,部分能量來自糖的厭氧發酵,直到乳酸的積累限制運動。此時,要想繼續運動,就必須降低運動強度,降低乳酸能量系統的能量供給比例。百分比越高,運動能力越好。當然,在一定比例的情況下,最大攝氧量越大,運動能力越強。最大攝氧量是運動能力的基礎。關于乳酸的消除,最初的觀點是運動后乳酸主要在肝臟代謝。然而,最近使用蹤劑的研究表明,肌肉中的乳酸代謝對確定乳酸的消除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結果表明,適當的低氧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賽艇運動員在大負荷訓練中的睡眠質量, 在賽艇的大負荷訓練中,一定要掌握低氧訓練的力量,不能因噎廢食,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并基于此提出對賽艇運動大負荷訓練的啟示,以期打破傳統訓練中重專項力量輕素質訓練的限制,從而為球員體能、技術水平的改善提供理論參考,對于提高賽艇運動的機體工作效率,幫助賽艇運動員在比賽中斬獲佳績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