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Y縣D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湯海生
(余干縣委黨校,江西 上饒 335100)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鄉村的命運、前途和地位。黨的十九大提出“治理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更進一步強調了鄉村社會的治理問題。
帶著對鄉村治理問題的思考,筆者對江西省Y縣D村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走訪調研。
(一)鄉村法治意識薄弱、“重人情、講關系”現象嚴重
筆者設計了“法治”方面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一是 “您認為法律的作用是什么?”。選擇是保護合法權利的僅占38%;選擇是用來懲治違法犯罪的占52%;選擇不知道的占10%。
二是“您平時都是怎么找人辦事的?”。36%的人選擇找關系的;13%的人選擇按合法程序;51%的人選擇先按合法程序,如果不行,再找關系。
三是“如果發生糾紛 ,您一般選擇何種解決途徑?”。56%的人選擇通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調解解決;8%的人選擇通過暴力手段解決;19%的人選擇通過公安、法院等途徑解決;27%的人選擇雙方自行調解。
通過上述調查發現,鄉村法律意識薄弱、“重人情、講關系”現象嚴重。“法治”說到底是一種規則文化,是人們在思維習慣、行為習慣上能夠有規則的意識。然而“重人情、講關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這種傳統在鄉村影響更為明顯。現在的村民從上學、找工作、辦事情,到生老病死等等總是要去托人找關系。如果人們按正常程序規則辦事,則很可能被刁難、拖很長時間才能辦成,有的甚至根本辦不成。村民們自身權利被侵害時,要么渾然不知,以“法愚”的形態展現于社會;要么屈從于權威,忍氣吞聲;要么置法律規定而不顧“以暴制暴”。
(二)鄉村民主選舉、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民真實參與度低。
筆者設計了鄉村民主選舉與治理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一是“您是否參與過村委會的選舉”。56%的人選擇每次都參與、但選的并不是自己想選的人;22%的人選擇每次都參與、選的是自己想選的人;14%的人選擇偶爾參與過選舉;8%的人選擇從未參與過選舉。
二是“您覺得村干部被選上主要原因是什么?”。24%的人選擇家庭經濟狀況,10%的人選擇在村里有威望;8%的人選擇是經常為村里辦事;58%的人選擇是和上級及村民關系融洽。
三是 “您認為D村實現了村民自治嗎?”。61%的人認為沒有實現;25%的人認為基本實現;14%的人選擇不知道。
通過上述調查發現,在鄉村,民主選舉、村民自治其實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目前基層黨委政府把村支書、村主任當成村莊黨政一把手,沒有把村委會當成自治組織,這削弱了鄉村基層組織的自主權。在不牽涉自身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大部分村民對建設自身家園不關心、不出力,參與自治的意愿也不高。
(三)鄉村道德滑坡,傳統鄉風式微。
筆者設計了鄉村道德、傳統鄉風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一是“您認為目前鄉村道德水平和20年前相比有什么變化?”。42%的人選擇下降了很多,18%的人選擇了下降了一點,5%的人選擇了提高了很多,10%的人選擇了提高了一點,25%的人選擇了說不清。
二是“您對掙錢來源的態度是什么?”。52%的人選擇了只要掙錢來得快,不管使用什么手段或渠道;25%的人選擇希望多掙錢,但要來得正當;23%的人選擇希望多掙錢,但不愿太累。
三是“您對村民使用違禁農藥,只賣不吃自己種的糧食或果蔬現象怎么看?”43%的人選擇事不關己、無所謂,26%的人選擇堅決反對,31%的人選擇視具體情況而定。
通過上述調查發現,在鄉村道德,傳統鄉風方面,D村道德水平明顯滑坡,傳統鄉風日漸式微。傳統鄉村社會,宗族觀念、鄉村習俗、村規民約、儒家思想等共同奠定了鄉村文化基礎,村民自我約束、彼此監督,鄉村穩定有序。
進入新時代,我國鄉村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嬗變。鄉村治理和鄉村秩序的基礎正在發生巨變。城里人看鄉村,那是寄托鄉愁的地方,是周末假日采摘休閑的去處,是吸一口好空氣、吃一頓土菜的后花園;站在農民自身角度看鄉村,這些年鄉村的基礎條件大變樣了,但鄉村的人氣沒落了,有的鄉村人帶著財產進城了,有的辦起了家庭農場,有的如候鳥般在城鄉之間輾轉。通過調研,筆者還發現了除問卷之外的一些新危機。
(一)鄉村空殼化。城鎮化開疆拓土,村莊漸趨衰落,鄉村人口不斷流動入城,鄉村傳統的“守望相助”更多地轉變為一種“無人在場”的“陌生人社會”。
(二)鄉村傳統價值體系受到沖擊,功利取向十分明顯。當前市場原則日益成為鄉村生活的基本原則,村民的生產、休息、娛樂、交往都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經濟因素成為鄉村社會分層的根本標準,村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逐步淡化。
(三)鄉村精英漸趨流失,干群關系日益緊張
傳統的中國鄉村屬于封閉的熟人社會,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精英是社會治理的主體。改革開放之后,大量鄉村人口“離土又離鄉”,鄉村只留下老人、婦女、兒童及其它弱勢群體,導致鄉村治理人才短缺和治理主體明顯弱化。一方面,由于鄉村發展空間小、待遇低,鄉村選賢任能比較困難,能干的不愿回來,鄉村甚至很難找到完全符合條件的人擔任村支書和村干部。另一方面隨著村民權利意識增強,他們對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面對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等各種矛盾糾紛,村民維權行動有增無減。但由于村民表達訴求渠道有限,加上沒有自己的代言組織,致使矛盾糾紛無法在源頭上化解。一旦基層維權受阻,許多人只好放棄正當解決途徑,轉而制造越級上訪、堵塞要道、圍堵政府等群體性事件,加劇了基層干群關系緊張。此外,鄉村“蒼蠅式”腐敗,也侵蝕治理根基。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鄉村社會治理危機呢?筆者以為主要是由我國快速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的進程和鄉村社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第一,快速城鎮化催生了鄉村的新問題。我國當前發展最主要的時代特征是大規模的快速城市化,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間,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從1980年的19.39%提高到了2015年的56.1%①,預計2020年還將達到60%,這個速度在當前世界排名第一。這在客觀上對于鄉村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量鄉村人口外出打工,使鄉村出現龐大的留守群體;城市化和經濟發展對于土地和其他鄉村資源的需要導致出現大量公共利益沖突和突發事件等。這些影響對鄉村社會治理形成了新的困擾和挑戰。
根據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我國的實際特點,我們可以判斷,我國快速城市化仍會持續30年到50年。在這樣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中,鄉村社會形態不斷變化,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公共利益沖突不斷加劇。只有當大規模、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趨于平穩之后,當前鄉村社會治理問題才會漸趨減少②。
第二,鄉村信息化發展帶來了鄉村新變化。由于現代信息工具的成本逐漸降低,電腦、手機的價格已經能夠為鄉村居民所接受,尤其是手機在鄉村年輕群體中日益普及。截至2015年12月,鄉村網民在中國網民中占28.4%,規模達1.95億,較2014年底增加1694萬人。鄉村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比例增加,規模增長速度是城鎮的2倍③。現代信息工具在鄉村的大眾化既有顯著的進步作用,但也給鄉村社會治理增加了新課題。
其積極進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加強親友之間的感情聯系和信息交流,到了解農業生產技術、掌握市場信息。尤其重要的是,電子商務既可以擴大工業品在鄉村的銷售市場,也可以幫助農民實現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
其消極作用也十分明顯。一是由于城鄉信息的同步,會增加村民對于消費和發展的渴望。當這些渴望在現有發展條件下不能很快得到滿足時,就容易使人們產生焦慮和不滿情緒,就會對政府提出更多更高的公共服務要求,甚至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做出過激行為。二是信息工具的大眾化容易使負面信息和虛假信息迅速擴散,產生放大效應。村民判斷識別虛假信息的能力不強,容易互相強化錯誤或虛假信息。三是會沖擊鄉村家庭的穩定。新媒體對于婚姻家庭的破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四是為鄉村地區的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這給鄉村社會治理帶來了新挑戰。
第三,鄉村市場化改變了鄉村新生活
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深入鄉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村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鄉村傳統的社會關系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農民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成員長期共同生活,家庭關系和諧,鄰里和睦,互相幫助,親情關系重于物質利益關系。村民在人際交往中,注重的是道德修養,而不是能力水平。而市場經濟強調的是市場效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物質利益關系。互相之間如果需要幫助,就必須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采取貨幣交換的原則。即便是濃濃的親情也會讓位于經濟利益。評價一個人不再主要依據其道德修養,而是依據其能力,尤其是經濟活動能力。
當前我國所處的快速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的進程不可逆轉,它所帶來的鄉村治理矛盾必將長期存在。所以,新時代鄉村治理必然要理性思考、有針對性地轉變。
(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鄉村基層組織建設體系。鄉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建立起科學高效的鄉村基層組織體系,鄉村治理才會有堅強的領導力量。一是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通過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壯大集體經濟等措施,強化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二是有效革除鄉村基層各類頻發的腐敗,增強鄉村治理的合法性。三是推進鄉村基層組織治理方式創新,構建服務型政務體系。四是加強鄉村黨員干部教育管理。
(二)整合鄉村治理資源,構建村民自治管理體系。構建鄉村治理體系,關鍵是整合鄉村治理資源,搭建參與平臺,強化村民自治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一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當前要以村民自治制度為依托,讓農民群眾通過合法的方式、民主的形式、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地參與到鄉村社會治理中來,只有全體村民都積極參與進來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要妥善解決村委會“行政附屬化”問題,推動鄉鎮政府變“領導關系”為“指導關系”。二要提升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要從農民的主體性需求出發改善當前鄉村治理的困境,確保國家與農民、農民與基層政府的良性互動。三要加強鄉村自治組織建設和管理。要重視鄉村社會中自下而上的內生性自治組織的培育,并通過自治組織的建設,來提升鄉村社會的治理能力,重建鄉村社會團結。在當前,重點是整合現代鄉賢和宗族組織,凝聚鄉民對于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充分重視網絡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構建社會協同共治網絡。
鄉村居民具有居住分散性、廣泛性、流動性、復雜性等特點,光靠單一組織單打獨斗來治理和服務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變一家管為大家管,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化的強大優勢,把公安、法院、銀行、工商、民政、扶貧、建設、國土、信訪、調處、司法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在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動態更新、建立社會治理信息網絡平臺、實行全網申報、一站審批,提高村民辦事效率,為鄉村社會治理打上網絡時代的烙印。
(四)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構建法治鄉村。我們要善于運用法治方式處理社會問題,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守法用法。二是要促進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依法行政。三是要加快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引導群眾以正當的途徑、法律的手段、理性的態度,合理合法解決矛盾糾紛。
(五)整合社會資源,構建鄉村德治秩序。鄉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而人情與道德、習俗等相連,善加利用引導便可形成與法治相輔相成的德治。一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鄉村德治秩序,要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新的社會道德標準,并把核心價值觀寫入村規民約,有效整合社會價值,讓村民用自己的價值規范進行自我約束。二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要深挖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三是注重樹立宣傳先進的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要開展各種模范的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帶動村民奮發向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升人民群眾感受美好生活能力,推動形成向善向好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