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洪臣 劉楠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支隊伍既要了解農業特點,也要了解鄉村價值,既要有愛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情懷,又要有助力“三農”發展的技術技能。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制辦學模式的開展,是有效培養龍江農業經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通過研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制辦學,探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途徑,為鄉村振興培養具有“三農”情懷和職業情商、德能并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促進落地人才轉化、益地人才培養。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制辦學是構建“學院+農職+農企+農協+農戶”五聯動的“校農結合”的聯盟化專業辦學模式,創新“校企、校校、校地”合作機制,校企攜手,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實習與就業同步、育人與服務并舉;將學生的學歷教育與農民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有效促進落地人才轉化、益地人才培養。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與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的現實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需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主動擔責、主動融入、主動升級,實施聯盟制辦學,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品牌農業建設急需培育一批叫得響、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新業態農業發展急需人才配套,需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制辦學順勢而為,加快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鄉村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推進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目前,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二產連兩頭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三產發育不足,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融合層次低,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戶和企業間的利益聯結還不緊密。推動現代農業的強鏈延鏈補鏈,有效促進農業的全產業鏈融合,實現提質增效,需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攻堅克難,切實擔負起智庫與人才培養輸送職責,推動專業與產業攜手同行、協同發展。
圍繞黑龍江農業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產業升級發展布局,滿足區域現代農業“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對人力資本的迫切需求,需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聯盟制辦學改革創新,培養“愛農事、重誠信、能溝通、會分析、精運營、通管理、擅營銷、懂規劃”農業經濟貿易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打造大量高水平數字化新農商。
通過對比,我國農業產業鏈存在雙檸檬市場、低水平均衡、市場主體的力量不對等、雙失靈、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產業融合層次低,農產品品牌溢價有限,小農戶與大市場脫節等問題,通過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聯盟制辦學助力破解這些問題的挑戰性較大。
發改委等十九部委發布的《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實現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普遍開展數字知識和技能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類型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加大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力度,加快建設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相關專業教學標準體系。面對現代農業產業數字化管理與智慧經營發展趨勢,如何精準對接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創新鏈與教育鏈,創新構建聯盟制辦學機制體制挑戰性較大。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最重要的途徑,同時也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環節,企業和學校在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學校一廂情愿,企業無意參與的情況。在現有國家利好政策環境下,精心構建合作共享多贏的校企合作機制,運行良好并實現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各取所需,挑戰性較大。
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同度不高,客觀上使高職院校接受一部分不具備高等教育條件的學生,高職院校學生相當比例屬于“學習困難者”,較大比例學生被譽為網絡原住民,圍繞如何激發學生的成才熱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與模式,挑戰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