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星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游城鄉中心學校,江西 上饒 333100)
引言: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提高數學成績,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提高孩子們的審題能力,如果學生連基礎的審題都有問題,又談何使學生取得優異成績?審題時丟三落四,做題時一籌不展,孩子們根本不會解答數學問題,從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接下來,這篇論文就圍繞數學審題的有關問題展開討論。
讀題是審題的第一步,有時候孩子們解答不了題目,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在審題第一步時就出現了錯誤。在讀題時,很多同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為了節省時間,粗略讀一遍題目,學生們自以為讀一遍就可以掌握題目中給出的信息,但是,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忽略掉了題目中的諸多條件。這是數學學習中常犯的一種低級錯誤,但是,學生們卻頻頻上演讀錯題目的鬧劇,在試卷上無緣無故的丟分,并不是他們不會做這道題,而是他們沒有審清題目,試卷發到孩子們手上時,都十分懊悔,為什么不細心讀題。其實一個學生的讀題能力也是要培養的,在拿到試卷以后,不能為了節省時間或者著急追趕進度而草草讀題,拿到試卷第一步就是仔細讀題,認認真真讀取題目中的每一條信息,每一個給出的知識點,如果是一道配圖的幾何題目,就將題目中已知的條件標注到圖形上,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幫助孩子們深入讀題,一邊讀題一邊思考。不管數學題目是長是短,學生都要有耐心的讀完,不能敷衍了事,如果敷衍了事,成績也會敷衍你,因此,做題的第一步就要非常認真[1]。
如果只是做好第一步,認認真真讀題,題目自然不能解決,其次就是審題中的第二步,在讀題中學會理解,這是正確審題的保證,如果不帶思考的去讀題,就算讀十次題目,可能也解答不了數學題目,孩子們要學會在審題中思考。有些數學題目,它有很多隱含條件,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的,題目中不會明說,但是會有暗示,這時就需要孩子們開動腦筋,找出埋藏在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比如在求圓周長的題目中說圓的直徑是10厘米,問圓的周長是多少,這就有隱含條件,如果學生不認真審題,很有可能用圓的直徑方程半徑來求圓的周長,如果動腦筋思考題目,就知道圓的半徑是五,然后再套用公式,就不容易掉進題目的陷阱,并且很容易解答問題[2]。
有時候,同一個類型的題目會很像,就是換湯不換藥,但是仍然會有細微的差別,比如長方體周長問題,同一道題目,變換了已知條件,一道題目的已知條件說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求周長,另一道題目說長寬分別是多少,周長是多少,求長方體的高,同一道題不同的已知條件。如果孩子們不認真讀題可能會誤認為是一道題,相同的解答問題的辦法,從而導致整道題目都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在講課時,對同一個知識點可以收集總結多個相同類型的題目,供學生們練習,通過對比練習,培養起學生的審題能力,面對數學題目,有足夠的耐心,不急燥,不粗心,認認真真讀題,掌握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提高做題的正確率[3]。
學生所具有的閱讀能力和數學視野,決定了他們讀題與審題能力的持續性發展的潛力,閱讀這一習慣不僅應被語文學科所重視,對小學數學教學來講也同樣重要,在促進學生讀題與審題能力的培養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忽視詞語之間的差別是影響學生讀題與審題能力的因素之一,比如,一條船可以坐 5 人,要求學生計算 36 人至少需要幾條船?有的學生認為 7條船就能滿足需要,這充分說明學生對“至少”的意思并不明確。通過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當學生所積累的詞語越多時,他們讀題與審題將變得越來越容易,與詞匯貧乏的學生相比,經常閱讀的學生能快速分辨數學習題中的“至少”或“最多”等詞語之間的含義,大大提高了他們做題的準確度[4]。
從讀題與審題的本質來看,這是小學生理解與思維能力的一種在外表現,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他們所掌握的詞語量有限,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但讀題能力往往較弱,主要表現為對遇到的應用題、圖表題的解題要求很難理解,不清楚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聯所在,也就不能形成正確的做題思路與方法。由此可見,讀題與審題對小學數學學習極其重要,具體表現為 :
首先,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數學信息。對于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來說,學生的識字量不多,教師或家長就承擔了替學生讀題的角色,學生在這種依賴思想的影響下,讀題速度和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他們往往會漠視題目中的數學信息,一遇到困難就選擇放棄。因此,通過學生讀題與審題能力的培養,能很好的消除學生懶惰與依賴的學習情緒,學生可以獨立完成讀題到審題的過程,掌握更加全面的數學信息,從而尋求更好的解題思路。
其次,有利于學生動腦思考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從數學教學的本質來看,讀題與審題能力的培養過程,既是提高學生各項數學思維層次的過程,也是學生良好學習行為與習慣的固化過程。學生通過細細解讀題目中的數學信息,快速而準確的篩選題目中的有用信息,不僅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也確保他們學會獨立思考,這對學生如何快速融入數學學習并掌握解題技巧有更加積極的作用,為學生主動的進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多機會[5]。
總之,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均衡,教會學生如何解決數學問題才是數學教學的難點所在,特別是對于占比重較大的應用題來講,學生的讀題與審題能力的好壞至關重要,應該強化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從讀通到讀懂,學生的思維將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