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家明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馬田小學,廣東 深圳 518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機器智能、虛擬現實(VR)和5G通訊等一系列先進科學技術紛至沓來,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培養新技能更加便捷。但是與此同時,青少年使用手機等設備打游戲、看視頻的時間不斷攀升,互聯網上暴力、兇殺、色情等與德育背道而馳的東西層出不窮,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出現道德滑坡、信念迷失、等問題,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雖然各校出臺一些措施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化工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傳統文化與學生的道德面貌發生了的矛盾沖突,對學生思想道德產生很多不良因素。德育教育也面臨著更多的沖擊和挑戰。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仁愛精神。以“仁”為根基,以“愛人”為主旨,把仁愛思想推廣開來。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把對父親、母親、孩子的感情逐步推廣,推到人、自然、動物乃至世界,這是“仁”。從“己所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廣出去,這是儒家的基本信念。現代的學校教育,多是重視科學技術文化的學習。這自然也是必要的。然而,僅僅是重視科學技術的教育是不夠的。教育,應該是使人心靈豐富,使人的認知、意志和情感全面發展。人的成長需要有對真善美的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富有豐富的美學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就是一個美學的概念。“文化”之“文”,本義是“錯畫”,是指各色交叉的紋理,即花紋。“花紋”即是好看的,美的。《易·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釋:“文,錯畫也,象交叉”,這里的“文”,都是包含審美屬性的。“文”在此基礎上,又有了若干引申義。其一指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如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文”而“郁郁乎”,不僅是說周代典籍很豐富很重要,也是說周代的這些典籍顯示出了美,能夠給人美感。孔子就講:“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就是說,理想人格是通過審美教育來完成的。孔子的另一個名言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于藝”被看做是人的精神成長的最高境界。《論語·雍也》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說的是君子的風度,也就是君子的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審美的教育。通過審美而讓人達到人格的完善。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是以民族歷史文化認同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因此,民族歷史文化認同自然就是愛國主義的基石。
要想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當前中職德育工作的融合,就要建立促進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組織架構和制度保障,健全德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比如,學校可以成立“傳統文化進校園”領導小組;政教處、教務處和招生就業指導處、團委和校學生會等機構增加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崗位職能;各班級成立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興趣小組;學校設立專項資金,保障校園優秀傳統文化各項活動順利開展,從制度上、組織上和資金上確保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持續和穩定地開展。
學校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學生日常言行舉止中,滲透在教師德育工作的考核標準中,滲透到學校各級評先評優考核條件中。具體途徑包括:
1.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師可以通過電子課件、云課堂等先進教學方式把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來,加大諸如《論語》《弟子規》和《道德經》等經典論著的教學力度,積極開展經典誦讀、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國情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將書法課、禮儀課和美育課等作為素質教育、德育的一部分,納入到必修課程,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度;積極開展“師生同誦經典活動”,使傳統文化教育深入人心;開設“國學經典誦讀”“成語接龍聽寫”“中華優秀傳統禮儀”等與技能大賽相對應的課程。學校通過上述一系列活動,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陶冶了師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了師生的仁愛之心。
2.細化主題班會,序列有序開展,實行班會、晨會專項考核。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主陣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班會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為使每周主題班會充分發揮實效,著實解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德育處每周都能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主題,經班子會通過后再進行布置落實。大課間結束,各班集中進行晨會,總結反饋班級學生當日表現,進行感恩反思,互相學習。通過晨會,及時解決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晨會成為心靈的良藥。學校對每次主題班會、晨會的召開情況都進行巡視檢查并做好情況記錄,并要求班主任提前備會并及時上交主題班會材料,根據材料和檢查情況進行專項評比考核,杜絕了班會課班主任 “一人堂”或為開而開的現象。做到了有目標、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大大激發了班主任創造性工作的熱情,增強了班主任工作的責任感。
學生的思想動向、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能夠及時地反饋到教師或有關領導那里,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這種能使教育信息上下通暢及時交流的管理體制,有利于及時地發現德育過程中的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為了形成和完善這種德育管理機制,不僅應讓學生參與德育過程,與老師合作制定德育計劃,總結德育工作的利弊,還應設立德育意見箱,建立德育智囊團等組織,以便學生對德育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上達。促進德育工作的改善,使德育工作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經過一番破與立的工作,就可以創建出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反饋性、以及充分發揮學生主動作用的德育管理體制,使學校德育工作生動活潑,為學生所喜愛和接納,就可以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