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山高路遙不足懼,最怕貪圖安逸心。”
在大學第一個暑假剛剛開始,我們9名建筑愛好者就組成了小隊。我們的團隊名稱是“河工大以史為鏡團隊”。事先我們與多家關于古建筑和園林的博物館取得了聯系,最終選定了蘇州城墻博物館做講解工作。出發前,我們收到了博物館發來的講解稿,再結合在網上獲取的資料,對蘇州城墻博物館有了初步的了解。
初到博物館,我們的心情都興奮。工作人員熱情地招待了我們,并提出了關于志愿服務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回答。隨后,她讓我們先熟悉博物館,每個人再分別進行考核。博物館本身的外形就是一座古城墻,一樓的展廳是一座城墻立體半景長廊,順著展廳的參觀順序,我們對照著講解詞,不放過博物館的每個細節。面對講解詞上沒提到的部分,我們也記下自己的疑問。一個小時后,考核開始了。考核老師面對文物時如數家珍的滔滔不絕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她指出了我們的不足之處并解答了我們的疑問,同時又為我們補充說明了保護古城墻、修復古城墻對于蘇州的重要意義。同學們都感到受益匪淺,最后順利通過了考核。
由于第二天博物館閉館,我們針對蘇州古城墻制作了調查問卷,并隨機分發給在博物館附近參觀的游客。分發問卷的同時,我感受到了蘇州人品味生活的態度。博物館周圍的街道遍布著茶館,甚至城墻頂部的城樓里,都擺放著供游客喝茶的桌椅。在里面不乏有手持搖扇的老人,也有年輕人喝茶聊天。與外面車輛的川流不息相比,茶館內的時間仿佛格外漫長。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們學到了不少與人交流的方式和技巧。通過問卷調查的反饋,我們驚奇地發現蘇州人對于蘇州古城墻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而且十分重視小孩子的人文歷史教育。在感慨之余,我們也走進了一家茶館,融入了蘇州古聲古色的氛圍當中……
經過了短暫的適應期,我們的志愿者活動步入正軌,進入了高速運轉的工作狀態。我們的中心工作是為參觀蘇州城墻博物館的游客免費講解蘇州城墻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狀況。在講解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一位老爺爺回憶道,在他小的時候最喜歡去城門上和朋友們玩耍,一起在城門上奔跑,歡聲笑語;長大后,他也曾帶著心愛的姑娘登上城門,那時候蘇州城還沒有這么燈火通明,坐在城門上觀看蘇州的夜空;后來有了孩子,便經常帶著孩子來城門上玩兒;現在老了,每天也要到城門附近轉一轉,看著孫子在城墻內外追逐打鬧。從老爺爺的話語中,我明白了,老城墻是扎根在他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我也懂了近二十年來蘇州人一直努力保護、修復古城墻的意義。
每天的工作充實而有意義。在實踐中,我遇到了來參觀的外國人,他們看不懂墻上的文字,我們就用英語同他們交流,為他們提供語言上的幫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意識到了掌握一門外語技能不能僅僅靠書本,而是要把它變成工具為我所用。按照當今的世界形式,英語是國際交流的橋梁。地球村、國際化宣告著:中國已經和世界融為一體,英語聯系著我們生活和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人說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近些年國人經濟水平提高了,出國的人數也在增多,對外交流也需要英語。即使不出國,在網絡這個信息虛擬高速公路上,百分之七十的資料信息都是英語。各種指令五花八門,要想不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學好英語,才可以盡情地享受網絡帶給我們的便利。
我還遇到了一個旅游團,他們的講解員十分了解蘇州文化。講解的神態自信大方;講解的內容詳盡得當;講解風格生動有趣;我也仿照他的講解方式,把有關歷史故事適當地插入講解過程中,把生僻的詞語替換成更容易聽懂的表述方式,果然游客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到講解員本身。我從中增強了自信心,表達過程也變得更加順利。語言表達和溝通是一門藝術。首先,要養成日常素材的積累習慣,豐富交流基礎,做到胸中有丘壑。同時,把握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練習好普通話發音,有益于為聆聽者營造舒適的語言環境,吸引他們凝神靜聽。最后,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表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我要留心觀察。
忙碌的日子稍縱即逝,轉眼到了告別蘇州城的時候。再沒有一個城市像蘇州一樣,一半古色生香,一半高樓迭起。古城墻是蘇州城的底色,失去了古城建筑,蘇州就失去了屬于自身的優勢。古建文化不止是一座城的靈魂,而且是生活在蘇州城中祖祖輩輩的生活寫照。“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保護古建瑰寶,弘揚古城文化,對促進蘇州經濟與文化和諧發展有重要意義。
回顧這次社會實踐,雖然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但接觸到的是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狀況。得體的語言、豐富的知識、細心地服務態度是講解員最應該具備的素質。
“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在當今的社會中難以立足。通過實踐直接得到的經驗,要比書上間接看到的更具有實踐性。這次的社會實踐給我上了一節寶貴的課,我們要主動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為日后工作積累社會經驗,以便更好地發揮自己對社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