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利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圖書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引言:本文研究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客觀認識大數據對于圖書館及其服務創(chuàng)新的影響,意識到在大數據背景下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的必要性。同時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相應理論參考之余,也能夠為圖書館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中實現服務創(chuàng)新給予相應實踐指導與幫助。
大數據時代下的圖書館服務,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各種先進科學技術相互融合,并逐漸表現出異構性、分布性的特點。通過在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中運用大數據技術,不僅有助于拓寬圖書館服務范圍,將包括數據庫、圖書館網頁等在內的各種數據信息資源納入至圖書館服務范疇中,同時也使得圖書館可利用的數據信息資源類型也逐漸多樣化,從以往單一的純結構化數據逐漸轉變?yōu)楦袷蕉鄻拥臄祿畔①Y源形式。進而有助于圖書館提高各類數據信息資源利用率,并為其實現服務創(chuàng)新提供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持[1]。
在大數據時代下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形式,同樣也有利于圖書館滿足廣大讀者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基于大數據的時代圖書館,需要有意識地對圖書館管理、讀者等各方面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施搜集整理,并對搜集整理的各種元數據進行統(tǒng)一處理,借助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圖書館通過利用相應的大數據服務平臺對用戶需求、閱讀喜好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將館內各項現有數據資源如電子文獻資源、紙質典籍資源等進行有機整合,主動為用戶提供與之相符合的服務方案,使得讀者能夠享受到圖書館提供的貼心、優(yōu)質、便捷、多樣的服務。在進一步深化圖書館與大數據的融合程度下,推動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下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大數據時代下,我國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建立起大數據意識,主動加強圖書館的大數據信息化建設,將各種數據采集工具、數據分析與管理系統(tǒng)等引入其中,以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好地完成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工作。但由于絕大多數圖書館缺乏對大數據下的服務創(chuàng)新的正確認知,錯誤認為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在圖書館服務中,即為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有效創(chuàng)新。缺乏對數據信息資源的歸納整理與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同時館內與大數據技術相配套的相關基礎設施也較為匱乏,且往往缺乏后續(xù)的運維管理與更新升級。因此本文認為,在大數據時代下踐行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工作時,不僅需要重視對各種大數據技術的靈活運用,同時也需要在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guī)定要求的前提下,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配置足夠的高性能計算機,對各項功能軟件定期進行升級更新等,從而為有效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還要求圖書館提高其服務的智能化與精準化程度。一方面要求圖書館及時采集其日常管理服務工作中產生的各項數據信息,并對其進行匯總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從中精準提取出核心關鍵詞等,從而充分利用各類圖書館數據信息資源,建立起相應的數據庫,達到有效豐富圖書館服務內容,實現館內隱性知識順利轉化為顯性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圖書館還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包括社交信息與生活數據等在內的,各項非結構個體信息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智能化分析,進而有效幫助圖書館精準分析出讀者群體的實際需要、閱讀喜好等,為圖書館實現智能化、精準化服務決策決議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以便圖書館能夠立足讀者實際,更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所需的各種優(yōu)質圖書館服務,切實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全面優(yōu)化整體圖書館服務質量水平。
基于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進行服務創(chuàng)新時,首先需要主動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群體進行分類,并通過采集分析各種用戶數據,為其提供智能化的定向服務。例如圖書館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按照讀者年齡、職業(yè)、常借閱書的類型等將讀者群體細分成兒童、普通市民、老人以及特殊群體等類型,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圖書館定向式服務[2]。以某圖書館為例,其主動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搭配使用網絡爬蟲技術,對包括讀者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等在內的各項信息數據進行實時采集,隨后借助專業(yè)的數據庫工具軟件對采集得到的信息數據展開深入分析。總結出兒童讀者年齡較小,喜愛閱讀繪本、插畫類讀物等特點,因此該圖書館在兒童區(qū)重點投放大量童話故事繪本、兒童漫畫等讀物,并在館內積極組織兒童參加童話劇表演、講故事大賽等活動,為獲獎兒童給予相應的獎勵。另外,該圖書館還在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兒童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喜好等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其最終得到的分析結果,主動為兒童讀者提供閱讀指導等定向服務,使得兒童讀者能夠享受更加多樣化的、高效便捷的圖書館服務,并可以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樣,該圖書館在對讀者的收入、居住地址、職業(yè)等基本信息進行搜集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下,針對其中收入水平較低、生活貧困的市民讀者群體,由圖書館主動聯合當地社區(qū)與街道辦免費為其辦理圖書證,并向其提供有關脫貧致富以及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書籍與文獻資料,使得讀者群體能夠充分享受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切實滿足其閱讀需要的同時,不斷豐富自身精神世界,且可以充分感受閱讀的強大魅力。
雖然在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的數據信息量正在不斷增加,但大部分圖書館中的數據信息量在TB級左右,而為了能夠實現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尤其達到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內容,進一步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水平的目的,各圖書館之間還可以積極建立起平等互惠的合作關系,在大數據技術的聯系下構建起信息數據聯盟。以此有效拓展圖書館數據信息量,增加其數據信息資源的多樣性,使得數據的應有價值可以在圖書館中得到充分發(fā)揮,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例如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兩所大學的圖書館之間,便通過達成戰(zhàn)略合作共識,對兩所學校在教育教學、科研、圖書資料等在內的諸多方面中的優(yōu)勢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優(yōu)化整合,共同建立起信息數據資源高效共享傳輸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專門的圖書館大數據平臺,依托專業(yè)的數據庫軟件對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予以進一步挖掘,在徹底打通兩所大學圖書館之間數據信息互聯互通渠道的同時,也為圖書館聯盟在大數據時代下發(fā)展服務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多寶貴的信息數據資源、
現如今在大數據時代下,廣大讀者除了可以直接前往圖書館查閱相關紙質文獻資料外,還可以靈活運用互聯網、智能手機以及其他各種移動媒介,隨時隨地獲取海量信息資源。因此圖書館在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的過程中,也需要主動順應這一時代發(fā)展潮流,嘗試將包括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在內的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其中,結合圖書館實際情況及其現有優(yōu)勢資源,主動構架移動式大數據平臺,以便能夠根據讀者實際需要為其提供精準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務[3]。例如某圖書館通過運用微信這一新興媒介,專門成立了圖書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委派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對該微信公眾號進行運維管理。該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不僅可以完成館內各項活動信息、新到圖書信息、學術動態(tài)等實時發(fā)布,同時在其微信菜單中還設有各種服務功能。如讀者通過利用其智能手機,在關注該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前提下,點擊微信菜單中的讀者服務功能,便可以通過將其圖書證號與之相捆綁,從而完成在線查詢館藏資源、在線借閱圖書及預約占座等諸多操作。如該圖書館曾經在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向廣大讀者群體發(fā)布“國學知識講座”的活動信息,為講座活動的順利開展宣傳造勢。讀者群體則可以直接進入公眾號進行講座基本信息查詢、在線預約等操作。而在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下,圖書館則通過對每場講座的入座率等數據信息進行及時采集,進一步分析出讀者對講座的興趣偏向,從而使得圖書館能夠有針對性地對講座內容場次結果進行優(yōu)化調整,使得其提供的講座活動服務得以更加貼合讀者需要。另外,在微信公眾號中,圖書館還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的線上留言與評論、點贊數量等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及時搜集整理讀者就圖書館服務提出的意見與建議,以便圖書館可以精準化地服務于廣大讀者,進一步提高自身服務質量水平。
隨著廣大讀者群體服務需求的逐漸多樣化、個性化發(fā)展,圖書館在運用大數據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與服務形式的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增強圖書館服務的個性化色彩。如當前許多圖書館通過在其出入口位置、閱覽室、書庫等關鍵位置處安裝設置智能監(jiān)控裝置或數據采集裝置,利用館內現有的局域網等優(yōu)勢資源建立起智能化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tǒng),可自動完成對讀者行為、圖書信息等各項信息數據的采集與深入分析,由此幫助圖書館立足實際提供相應個性化服務。以圖書館中的匯文系統(tǒng)為例,該系統(tǒng)借助各項數據采集裝置,可在自動采集各項有關借閱流通的信息數據的基礎上,通過網絡爬蟲程序、信息檢索技術以及數據庫工具軟件等,對書籍與讀者借閱的具體排名進行科學統(tǒng)計,并直接將統(tǒng)計結果傳輸至館內LCD電子屏幕中。或是直接將得到的排名結果反饋至圖書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中,推送給廣大讀者群體供其借閱參考。圖書館自身也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得到的借閱書籍排名情況,對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的采購比重進行合理調整。而圖書館在利用館內各區(qū)域中安裝的智能監(jiān)控裝置,在幫助工作人員實時掌握圖書館內人員流動情況的同時。也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館內滯留人數、閱覽室座位滿座數量等進行搜集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進而總結出讀者在各時間段內的圖書館使用頻率[4],以此為基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圖書館服務決策決議,從而實現為廣大讀者群體提供豐富多樣的個性化服務的目標。
在學科服務的創(chuàng)新當中,圖書館同樣離不開大數據技術以及其他各項先進科學技術的鼎力支持。以浙江大學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內的工作人員主要利用SQL數據庫軟件、Web of Science工具以及關鍵詞檢索等技術手段,對指定時間段內浙江大學發(fā)表的所有博碩論文進行篩選,按照學術期刊的重要等級程度、發(fā)刊數量等從中精選出相應的高水準論文。由此可知近些年來浙江大學高水準論文數量逐漸增加,其中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專業(yè)中,發(fā)表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的科研論文數量最多、水平也相對較高。圖書館通過深入挖掘與分析科研論文大數據,也能夠為該校一流學科建設給予真實可靠的數據參考。不僅如此,該校圖書館還在大數據分析功能的基礎上推出智能預測功能,采集獲取讀者用戶下載瀏覽科研論文的大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預測,由此把握讀者用戶的科研需求、使用習慣等,并精準描繪出讀者畫像工具,使得圖書館能夠以此為依據更有針對性地配置圖書館資源,以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學科服務與讀者服務。
結束語:在大數據時代下實現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幫助圖書館切實提高各項數據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有利于圖書館整體服務成效的全面優(yōu)化,使得圖書館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群體實際需要。為此,圖書館需要充分立足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使用大數據技術以及其他各種先進信息技術,不斷加強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主動發(fā)展更多服務供給,有效提高圖書館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智能性和精準性,使得圖書館可以在大數據時代下實現長效穩(wěn)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