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琴
(中共黃平縣委黨校,貴州 黃平 556100)
基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提出的相關意見:實現農村環境生態化、生活豐富化、體系健全化,由此現階段農村管理人員與治理人員更需重視起對社會治理工作的強化與革新,并經由對社會治理工作中可優化空間的明確,以此采取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再加以對實際情況的結合,由此基于對社會治理工作成效的強化,逐漸實現中央國務院所指定的相關目標。
基于鄉村振興的背景上,現階段各農村都積極開展了對土地的綠化行動,諸如退耕還林、保護林木資源、建設防護林等。甚至部分農村還開展了大氣、水、土地三方面的污染防治活動,如對農村住戶使用的燃煤鍋爐加以改造、優化建設給排水管網、增設垃圾回收處理站等,由此現階段的農村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1]。但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比如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現階段的農村村民或是由于環保意識不高、或是由于不懂垃圾分類的知識,進而影響了垃圾分類處理措施的落實。再加上所建設的垃圾回收處理站通常會與村莊相隔一定距離,故部分村民為了方便,就選擇了隨地扔垃圾、焚燒垃圾的做法,進而相關治理措施往往難以見到有效成效。
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現階段農村的建設中心已逐漸實現對基本經濟建筑的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諸如農村博物館、活動中心、景區建設、文化公園等各類第三產業設施不斷建設。而且在部分農村中,相關干部更是帶頭率領村民進行文化活動,如文化舞、剪紙、唱歌等活動,經由當地文化在活動中的融合,相關的文化活動不僅吸引了更多旅游者的到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然而雖然文化活動有著廣泛傳播與開展,但在農村村民的固有思維中,仍沒能將文化活動視為一種休閑娛樂互動,更多村民仍以聊家常、打牌等活動作為主要娛樂方式,這不僅限制了文化活動的開展成效,也導致農村優秀文化缺乏繼承者,不利于相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在脫貧工作大力推進的背景下,雖然相關的經濟建設與公共建設均有著良好發展,但與農村對相關建設的需求來講,相關建設仍然難以滿足農村建設的相關需求。比如在文化服務中心方面,現階段不僅農村群眾缺乏對文化服務中心的重視,并且在進行相關建設時也缺乏一定的建設資金與維護資金。而在文化服務中心外,諸如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的建設更是遙遙無期,在農村群眾缺乏對相關建設項目重視的情況下,即便建設了相關建筑,也依然難以取得良好成效。
基于鄉鎮振興背景下,為了保障農村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成效,相關部門就應給予農村建設堅實的財政支持。并且在部門的大力支持外,還應就鄉鎮振興的有關制度加以革新與優化,并通過建立起社會資本向生態環保方面流動的政策體系,從而實現對社會資本與環境建設兩方面的調控,由此也能拓寬現階段農村的融資渠道,以解決農村融資難、建設資金不充裕等情況,為農村治理打下堅實的資金基礎。同時,針對現階段部分農村群眾亂扔垃圾的情況,相關人員就可以采取大范圍的垃圾治理專項行動,經由對專項保潔隊伍、環保教育宣傳隊伍、垃圾分類監督隊伍等的建設,從而在提升農村群眾環保意識的基礎上,也能有效保障農村衛生、整潔的生活環境[2]。并且農村的相關組織、部門也要肩負起環保意識的培養與宣傳職責,只有經由農村群眾的全面參與,才能真正為農村環境的和諧發展打下保障。由此農村管理人員還可革新相關的治理模式,如在原有垃圾治理的基礎上,再增設曝光平臺,通過鼓勵農村群眾向上級反映與建議,從而實現群眾間的互相監督,以此也能便于相關部門明確治理情況,以保障治理工作的開展成效。
要達成鄉村振興的目標,農村社會治理就應發揮出自身的特色優勢,并通過鄉風文明的建設,從而為鄉村振興的工作夯實基礎。而要強化鄉風文明的建設,農村群眾對鄉風文明的重視、了解與認同才是建設工作的開展基礎。由此在發展鄉村文化時,相關人員就應注重社會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并通過為群眾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使相關群眾能夠積極參與進文化傳承的偉大事業中去,以此不僅能夠為農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也能確保文化遺產的傳承[3]。如在貴州某縣黨校中,該黨校中的相關黨員便積極發揮出帶頭作用,繼而在當地興起了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巨大浪潮,由此大大提升了當地群眾對村中文化、文明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并且相關黨員還展開了號召鄉賢回鄉工作,經由鄉賢的帶頭作用,建設了新型鄉賢文化,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此外,針對農村群眾輕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問題,農村管理人員就應重視起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種類的豐富,由此使群眾能夠自由選擇喜愛的娛樂方式。
綜上所述,作為將提高農村群眾生活水平視為最終目標而開展的農村社會治理工作,對該工作的革新、優化往往能夠有效保障農村群眾的生活水平。由此,相關的治理人員就應明確農村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通過對農村情況的明確認知,進而實現對農村相關體系的健全,以相關制度、體系的健全為基礎,確保社會治理工作的優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