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環
(黑龍江省龍江縣龍江鎮中心學校,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100)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加強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其形成物理概念,培養其各方面能力,也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通過實驗可以使物理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激發其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學好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熱愛科學。
(二)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方法以及基本的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有些知識教師雖然講了多遍,可還有一些學生對原理的認識有些模糊。物理學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而物理實驗對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論以及加強對概念、理論的理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學習方法比較簡單,抽象思維能力也不夠強,因而,加強實驗教學,讓學生走進實驗室,鼓勵每個學生親自動手,用小實驗說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學習物態變化時,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可能會認為霜的形成與冬天雪的形成是一樣的。這時可讓學生做“人工制霜”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清楚地認識: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的。
“人工制霜”的小實驗讓學生明白了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的原理,讓學生體驗因實驗成功而帶來的喜悅。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1.分組討論,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環節是驗證猜想。由于學生合理猜想有多個,如,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積、接觸面材料、接觸面濕度等。要逐個進行研究需要時間較長,此時就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有重點地落實以上其中的一個任務或兩個任務,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自己動手實驗,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感知,2.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概括、小組內或小組之間討論,最后,共同歸納結論。甚至有的組提出此實驗在操作過程中有不足之處:彈簧測力計勻速不易控制。此時教師及時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提出改進方法。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且實驗得到了升華。
物理要想進行實驗,主要是依賴儀器進行實施,但有時候受實驗資源的限制,而不能正常進行。根據新課標要求,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一些實驗資源,盡可能的自制器材,用好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來確保物理實驗的正常開展。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廢棄飲料瓶來做實驗,用它可以來顯示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光的折射、大氣壓的存在、摩擦力、壓力作用效果,同時還可以用來制成量筒等。在做光的色散實驗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水盆和鏡子來完成。生活中隨手可得的資源,大大豐富了實驗教學資源,為我們的物理實驗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也為學生的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等一些探究性實驗提供了幫助。總之,我們要用好身邊的資源,確保我們的物理實驗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完成。
在平時的教學中,嘗試把一些講授課變成學生探究課,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展示自我的舞臺。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一開始是很容易接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通過用力推桌子,桌子才會運動,停止用力,桌子就靜止的活動片面理解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利用長桌子、小斜面、毛巾、玻璃板、刻度尺等實驗器材,分組合作,進行下列實驗:幾次讓一個小球在同樣高的斜面上自由滑下,分別通過毛巾、木版、玻璃三種水平表面,記下小球在三種水平表面上通過的距離,讓學生先討論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再結合教師的分析引導,學生很容易得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