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群
(江西豐城劍聲中學,江西 宜春 331100)
語文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教師在教學當中,如果利用好語文當中的傳統文化去開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全面的價值觀,也能夠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深挖教材內容,在教學當中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去發揮語文教材內容的最大價值,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文章當中傳達的更深層次的情感認知以及人文素養,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當中蘊含的魅力,促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習,積極提升自身語文水平。
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在課堂當中的主導地位根深蒂固,學生屈于教師的威嚴和權威性,對于教師提出的教學內容不敢提出意見和質疑。而教師習慣了根據自身的教學計劃推進教學進度,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知識交互。導致了學生和教師對知識的學習探究深度不夠,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缺乏記憶點,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阻礙了學生的長期發展[1]。
傳統教學當中,教師習慣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長期的單一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熟絡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的被動認知逐漸讓學生對于學習失去興趣,對于知識的探索和自主思考沒有動力,自然不能深刻理解語文教材內容當中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導致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難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難以發展。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師生的知識交互過程側重點錯誤,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中側重于提升分數和解題技巧,對于知識本身沒有過多的鉆研。這種教學模式導致語文教材內容中很多有教學價值的地方沒有被深層挖掘,教材的教學性沒有被完全發揮,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也不能被學生知曉和汲取,阻礙了學生的發展[2]。
語文教學當中有很多關于中華歷史的文章和故事,教師在講授這些故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或者是豐富的資料,來幫助學生構建學習場景,讓學生在濃濃的歷史氛圍之下進行學習,這樣能夠有效的深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對于散文,古詩,教師則可以去結合詩人的心境,去跟學生討論主人公當時的思想感情。這種把背景和作者情感滲透進語文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為明晰知識得來的過程,能夠讓學生知識內化更為高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角度拆解知識講解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得到加強。
例如教師在講述《岳陽樓記》這一課當中,教師可以把故事的背景詳細講述,拉長背景故事的時間線,而不是一筆帶過,讓學生感受范仲淹當時被貶謫后的心情,感受當時他心懷家國憂國憂民的情感,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理解文章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從而有效的深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和課堂教學內涵,拓寬知識講解的寬度,不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而是多樣化的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在教學當中融合傳統文化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多方面的拆解教材,多角度的分析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的部分,最大化的發揮教材中的教學價值。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教學內容都是經過精心篩選,每一篇都對學生的能力提升和思想建設構建有著巨大的幫助,教師在導學當中應當弘揚傳統文化價值觀當中的魅力,讓學生看到語文知識當中以外更深層次的內涵,幫助學生多方面的提升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
例如教師在教學劉成章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當中,就應當利用多媒體視頻和音頻軟件,去播放有關安塞腰鼓的相關資料,并且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安塞腰鼓的來歷,讓學生更為了解安塞腰,體會安塞腰鼓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人文價值,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拓寬學生的世界觀,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語文教材當中傳授的知識有限,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蘊含的魅力無限。教師在教學當中在做好教材內容講述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知識面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展。語文課外閱讀是拓展學生知識面,構建學生完整三觀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的文章,讓學生從課外書籍當中了解到不同于課本當中的知識,課外書籍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人文素養的傳播以及精神傳達的廣度也遠勝課內教材,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內在綜合素質[3]。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有關中華文化的傳統讀物《中華上下五千年》,帶領學生了解其中女媧開天辟地,神農嘗百草的事跡,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先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內在精神,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能夠有效深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多方面的進行教學調研,多元化的編排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教學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