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璽
(河北省蠡縣李崗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走近農村課堂,我們也應該抓住這個讓師生耳目一新的教學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能力;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向題的各種能力。以前我們教學生為學而教,只注重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重演示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輕獨創。對教師設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訓練題目得心應手,而遇到新的問題或出現故障時,卻手足無措。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教育觀念,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就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們應該徹底改變教育觀念,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在讓學生怎樣自己解決問題上多下功夫,幫助學生找到最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機來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
我嘗試采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組長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任務驅動就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基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以下三點談談信息技術在農村數學教學中的影響。
小學數學練習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練習是一個非常有效地及時檢測學習情況的方法。它既可以及時反應學生的學生情況,又可以通過一些漂亮、有趣味的圖片或聲音,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如果學生回答正確,電腦屏幕上顯示“你真棒”、“你很聰明”等激勵性等文學或聲音,學生立馬會興趣盎然;如果答錯了,電腦屏幕上顯示提示信息“再想想”等文字或聲音,也能啟發學生認真動腦,這種即時練習既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又知道自已的不足,尤其對于農村的小學生這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設置大量練習,容量大,效果好。而且可以設置各種習題,如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猜想題(根據問題情境自己提出間題,自已解決問題),利用動畫、生活情境設置問題,同學們學習興趣趣濃,熱情高,促進了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拓展延伸。而且可利用信息技術設置有層次的問題,提高應用水平和數學能力。讓一些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也能“吃得飽”。
農村小學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單靠抽象的語言描述,學生好多知識不易理解,難以激發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此時若能運用信息技術就可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把抽象的知識情景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為學生思維活動展開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便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我在教《比例尺》時我首先提問:北京與南京相距大約多遠?學生回答后,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只螞蟻為什么一分鐘可以從南京爬到北京呢?學生積極思考,接著課件出示中國地圖,自然地引出地圖的作用及比例尺的概念。這樣一個設問生活化一思考---課件具體化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能更深刻地明白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接受容易,理解深刻,同時使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并能逐步培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能學以致用。
微信的普及及微信群的建立,可以對學生的動態時刻關注,關于學生問題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學習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假期可以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它可以讓我們的交流方式變得與之前不同,也更拉近了距離。
總之,以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人們傳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 也影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為自主學習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對于農村教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