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瑜 李錦濤 閆興保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寫元明易代時王冕的故事外,正文是從明憲宗成化末年寫到神宗萬歷二十三年為止。其實,小說展示的是18世紀清代中葉的社會風俗畫”。它作為一部杰出的儒林小說,歷來受到批評家們的重視。魯迅先生評價其為“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譏諷所向,尤在士林”,該書以士人為主要描寫對象,向讀者展示了清中葉士人的生存狀態與歷史命運,蘊含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價值。
《儒林外史》變異士風的描寫折射了清中葉士人逐步背離士人傳統精神的社會現實。士人傳統精神指的是傳統士風,春秋時期,孔子率先提出并倡導“士志于道”的理念,主張“士”應追求真理,維護“道統”,這里的“道統”指的是儒家道德體系。其弟子曾參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念。儒家學派對“士”人格精神的定義對后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了漢代“獨尊儒術”之后,文人主要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儒家思想在文人心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儒家思想中倡導的士人文化精神,或者說士人基本人格的具體體現,學者周明初進行了總結,主要有以下二點:
(一)士是傳統價值體系也即“道統”的維護者,“道統”是儒家的一整套思想文化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相統一的道德規范體系;
(二)士是道義的承擔者,士要見利思義,重義輕利,要頂住利欲的誘惑,為了正義的事業,拋棄個人私利。
當然,以上總結的士人文化精神雖然僅僅是理想化的典型,但它對中國社會與有著積極的意義,對士人有著激勵與鞭策的作用。在士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中國歷代涌現了許多仁人志士,堪稱士人楷模。同時,中國“士”的傳統源遠流長,它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變化,它會因時代與社會形勢的變化而發生“變異”或“斷裂”,表現出迥異于前代的特點。
隨著封建統治的日益腐朽,到了封建末期的清中葉,統治者為維護日益腐朽的統治更是強化了這一文化專制的政策,八股科舉與大興文字獄并用,籠絡與懾服士人。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士”傳統產生了斷裂,士風發生了變異。《儒林外史》通過熱衷科舉、道德淪喪、附庸風雅與孤陋寡聞等變異士人的細致描繪,反映了那個時代癡迷科舉、寡廉鮮恥、沽名釣譽與空疏不學的士人風氣。
文學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形象反映,其產生離不開時代政治背景、社會文化思潮等因素的影響;文學作品又是創作者的主觀產物,其創作也離不開作者自身的因素;同時,文學傳統有著傳承性,前代的創作或多或少會對后世的作品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儒林外史》中變異士風的描寫也離不開時代背景、社會思潮、文學淵源與作者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八股取士制度的催生,明清之際“尚真反偽”與“崇實黜虛”思潮的啟發,前代小說中變異士風的傳承,以及吳敬梓生活閱歷的影響等方面。可以說,《儒林外史》中出現變異士風的描寫,是上述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儒林外史》變異士風的描寫揭示了科舉制度下士人的命運,體現了作者對士人命運及人情世態進行反思的創作意圖。吳敬梓通過對變異士風的描寫,傳達給讀者的是清中葉士人的生存方式與精神狀態,批判了科舉制度下士人追名逐利的心態、人格精神的異化與道德觀念的下滑等社會現實。作者批判士人的沉淪與變異,一方面是控訴八股制度對士人的殘害,抨擊封建社會的黑暗與殘酷;另一方面是表達對深受科舉毒害士人的同情,喚醒沉醉于科舉中的士人,啟發讀者的對士人命運的思考。
吳敬梓在清中葉復雜的社會現實中,以深邃的眼光觀照清中葉士人的生存現狀,從前代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從時代思潮中獲取智慧,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與思想感情,用如椽巨筆生動地刻畫了各類士人形象,讓讀者能夠跨越時空,了解那個時代士人的普遍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士人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一個時代社會文化的豐富信息,是特定時代社會與歷史的投影。吳敬梓和筆下的文人同處一個時代,科舉是如何對一代士風產生影響,他深有體會。命運多舛的他能以理性的思考對待科考與功名,脫離了功名利祿的牢籠,能清醒地審視同時代士人的命運。
《儒林外史》通過熱衷科舉、道德淪喪、附庸風雅與孤陋寡聞士人的刻畫,展示了癡迷科舉、寡廉鮮恥、沽名釣譽與空疏不學的變異士風。這種變異士風描寫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清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催生、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啟發、歷代小說中變異士人形象的啟迪與吳敬梓生活閱歷的影響等因素。小說中對變異士風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反思士人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創作意圖,涵蓋揭示士人人格精神的異化,批判士人追名逐利的心態與反思士人道德觀念的下滑等方面,揭示了他們在科舉制度下無法擺脫的悲慘命運與身心飽受摧殘的社會現實。作者在揭露八股取士制度弊端的同時,呈現了被科舉制度異化了的士人的生存現狀和精神狀態,表現了作者所處時代知識分子的危機。
吳敬梓在描寫以上變異士風的同時對其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激烈的批判,挖掘了造成士風變異的根源,抨擊了所處時代士人在心態、道德與人格等方面的沉淪,啟發了世人對社會現實與自身生存狀態的反思,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儒林外史》中變異士風的描寫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