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南昌航空大學 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地方高校,無論是基于由地方財政劃撥經費的現實,還是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都決定了它必須依靠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才能形成良好的生存環境,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毋庸諱言,目前我國2500多所地方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面臨著三大生存瓶頸:經費、師資、生源;而這些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方高校的權重與形象。最終,二者形成“量子糾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使得一些人,對地方高校的前景方向有了迷茫的悲觀,對地方高校的改革出路產生了畏難的躊躇。
地方高校改革發展,方向在哪?出路何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們通過剖析一所“地方高?!薄陨仃P學院為樣本,或許可為諸多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所面臨的困惑,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借鑒和對比。
韶關學院是粵北地區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學院通過搶抓粵北地區信息科學與技術水平迅速發展的機遇,憑借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特色鮮明、行業影響力大、競爭實力較強的優勢,在產學研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效,其影響范圍輻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周邊省市,造就了一批創新性、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建成了一些行業重點專科和重要創新平臺,探索了粵北信息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的科創模式。
韶關學院通過內外部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產學研的溝通與交流,組成科創新團隊,共建共享實驗室、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應用基地,在開展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方面已經初見成效。比如,在學校與企業聯姻合作方面。學院與中軟國際有限公司在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合作、產學研合作、共建軟件學院和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深圳軟件園等多家單位建立了畢業生實習實訓、就業關系。
顯然,韶關學院走出了一條我們地方高?!靶南蛲钡牡缆贰D敲?,它成功的“秘笈”何在?它的成功,又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發與思考?
清晰的頂層設計,既決定了韶關學院注重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辦學理念,又使得其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本科院校。這一結果的形成,不僅讓更多高水準的教師慕名而來,也讓更多的學生青睞于它,這樣以來,既壯大了師資力量,又擴大了學生來源,大大增強了韶關學院的承載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從而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而最終結果是增加了韶關學院在廣東全省乃至全國高等教育中的權重,并而樹立了與之相匹配的形象。
顯然,韶關學院成功擺脫了被我們一些地方高校視為夢魘的“量子糾纏”,業已走向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而這一切,關鍵在于前述環節中的“頂層設計”對“辦學理念”的指導意義,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而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又激發了它的“綜合創新”的信心與能力。
為了根據定位更好地發展,韶關學院設置了相應的發展規劃。規劃的核心就是通過培養與優勢企業、特色行業和聚集產業的合作,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韶關學院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注重強化與企業的鏈接合作,優化與伙伴的戰略合作,以及加強與地方政府的互動合作。學院清楚為了發展需要如何做:“通過為粵北地區的信息科學與技術水平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和輸送優秀人才,對學校戰略規劃的定位,以及需要優先納入的事項,有一個清晰的判斷……”【1】
沒有比較,便沒有鑒別?,F今,一些地方高校在辦學理念、專業配置、服務取向等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性不高,使得專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與區域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甚至是脫節,沒能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地方高校需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惟其如此,方能擺脫“量子糾纏”。
目前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對于地方高校來說,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勇敢面對挑戰,善于轉化機遇,一舉改變地方高校“固有化”“同質化”的束縛與制約,乘勢而上,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從而達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獲得地方經濟反哺的雙贏局面,此乃“同頻共振”。
地方高校必須姓“地”,這是不爭的事實;換句話說,區域性不是地方高校的先天缺陷,反而恰恰是它的生存空間。
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中,一些處于教育頂層的高等院校,自然而然就承擔了,更多的教科研責任,理論上講,它所培養的應該大多數是社會生活中的精英。但這些頂尖院校,相對于紛繁復雜、形勢多樣的社會需求而言,又顯得是那樣“鞭長莫及”“大而無當”。
應該指出,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使得它逐漸由“需求端”向“供給端”調整,由“高端”向“普通”過渡,由“精英”向“大眾”轉變。以我國高等教育為例,曾幾何時,高等教育還是極少數人的專享,時至今日,卻日趨普及。又從參加高考人數來說,1977年全國各級院校招收僅27萬人,而2016年達到了驚人的772萬!高考錄取率,從1977年的5%,飆升到2016年的82%,翻了近17倍,幾何級增長,預計2017年將突破84%?!?】這一規模體量,對于何種受體而言,無疑都是巨大的消解壓力。因此,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高校改革發展應走‘應用型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自身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為主線,進行辦學理念更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成果革新,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產業、對接行業企業,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薄?】
協同創新,不啻改革我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劑良藥,是繼“985”“211”之后,國家層面啟動實施的第三項高等教育工程。該工程是以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方面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文化傳承以及市場需求等四類協同創新模式,進一步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建立起引領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實施該工程,對于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創新能力和品質水平,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地方高校自身的定位,決定了它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在“協同創新”的偉大工程中,是大有可為的。但是將“可為”落實到實處,變成“為”并進而“為而有效”,需要我們處理好“甘于寂寞”與“閉門造車”之間的辯證關系。
人才培養是以專業為載體。專業設置必須滿足“重實踐、厚基礎、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課程設計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應體現復合性、系統性,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市場資源和自身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無需諱疾忌醫,課程設計重復陳舊、結構不合理、缺乏融合精神等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是普遍存在的,而地方高校更是如此。
比如,法學專業。山東一所專業類大學的政法學院,就涵蓋法學類、廣告學類、工商管理類、社會工作類等諸多專業,而學院只有兩人是副高以上職稱。像這樣專業建設的跟風式、堆砌式配置,使得所謂“熱門專業”“優勢專業”過于密集,甚至出現“泛濫”現象?!?】究其產生的原因,除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味拼命“升格”的沖動外,只從“需求側”考慮,而未在“供給側”著手,終至閉門造車,難逃干系。而這種辦學理念是導致高校資源浪費、辦學特色模糊、學生出口狹窄,以至產生發展危局的重要原因。
但是,所謂矯枉過正、物極必反吧,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某些做法,也有令我們不敢茍同的地方,譬如“‘冠名班’合作辦學”。局限于所掌握的資料,我無法得知“‘冠名班’辦學”的更多信息,比如校企雙方在學科建設、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以及師資配置等諸多因素上考量。所以,我們暫且只能從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特點等角度,紙上談兵,姑妄言之。其目的,不在于臧否該校,而在于有我們如下的憂慮與思考,啟示和告誡我們,在“協同創新”的探索路上,多一些“審視而后定”,少一點“盲目而跟從”。
論事物演變,包括高等教育,都是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边@句話,卻引起了一個普遍認同的共鳴:教育需要長久的積淀、時光機的打磨。這期間,當然需要反復辯證,更需要去偽存真,去其糟粕、留取精華。
教育的上述特質,決定了它與社會經濟應該是這樣的一種關系描述:一般而言,它能夠在宏觀上指導經濟活動,為它提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論和原則;并能將經濟活動中各種紛繁蕪雜的現象,由表及里地深化,由此及彼地延伸拓展,最終,形成新的理論和規律;從這個意義上,教育之于經濟活動,既有前瞻性,又有相對的“延滯性”。因而,試圖讓高等教育與經濟活動在同一時空、按照同一節拍起舞,無疑會對雙方都產生傷害。
弄清楚這一點,反觀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冠名班’合作辦學”,我們就不難看到,教育對經濟社會的某種“依附”,這種依附所產生的危害,在現實中早有先例。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它的存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與反思。退一萬步說,這存廢之間,不禁讓我們感嘆,這難道不是高等教育的尊嚴被無情地褫奪嗎?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地方高校的“協同創新”,不僅要立足自身的教科研實際,還要根據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趨勢和當地市場的用人需求,敢于走特色化的學術研究之路,用科研成果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從而實現地方高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繁榮,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雙贏共生。這才是高等教育與經濟活動最好的協同結果。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地方高校要實現協同創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堅持辦學理念不動搖,不能急躁冒進、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地方高校絕不能以犧牲高等教育的尊嚴和特質,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這樣做,無異于飲鴆止渴!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边@句話用于我們的地方高校,也是極其恰切的:“舊”,雖然體現了它的歷史,彰顯了它的積淀,但也折射出它因循而沉重、因沉重而“天步維艱”的境地。于是,“維新”便成了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