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明
(浙江省東陽市佐村鎮政府,浙江 東陽 32211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次報告大會的開展過程中,直接將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層面[1]。因此,在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各個地區的文化部門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強化基層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以便能夠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層文化建設主要是由社區、鄉鎮辦負責人共同進行管理,應該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讓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但是,在部分地區的發展過程中,相關負責人服務群眾的意識較為薄弱,沒有足夠的耐心,尚未將群眾當做主體,片面的認為文化建設就是政府的事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地區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現代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群眾文化設施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始終呈現出階段性不平衡的現象。其中,一些新開發的小區配備了較為完善的文化設施,文化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但是一些老舊小區便受到經濟條件和場地等因素的影響,文化設施建設較為落后,配套性較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基層文化館和文化站做好相關的輔導和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積極做好示范,從而促進現代社會文化建設更好的開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文化體制的深化改革過程中,很多群眾文化業務骨干紛紛離開崗位,部分基層文化部門存在非常嚴重的人才流失情況,而還有一些比較優秀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則被調入到了大城市中,這些情況都直接導致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人才空缺,直接導致所開展的群眾文化非常的單調,增加了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的難度性[2]。
在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其形式非常的簡單,各個地區的居民所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也存在明顯的雷同現象,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活動創新和創造方面的主動性較差,常常都只是開展一些相似的活動,而尚未結合不同地區基層群眾的現實需求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從而難以滿足差異性的群眾需求,無法將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充分凸顯出來。
群眾文化工作是一種公益化的基礎文化事業,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現代社會和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因此,在新時期的基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必須明確把握群眾文化工作的基本特征,準確把握文化事業發展與現代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并嚴格根據政府所制定的相關規定來推動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在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務,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文化的權益,讓群眾文化工作能夠真正落到實處,以便能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產品。
在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強化群眾文化陣地建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所以充分發揮示范輻射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一些主陣地應該積極開展高質量的活動,為分散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平臺。同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基層文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適當增加群眾文化開展的資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將一些社區和農村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點,讓群眾文化能夠真正深入到農村中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從而促使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能夠更加穩定健康的開展。
在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涉及到很多工作內容,覆蓋的范圍較廣,受眾群體也非常的復雜,所以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相關的文化工作者準確把握組織架構,適當選擇優質的領導班子,深入學習黨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項政策,以便能夠真正認識到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的責任。同時,還應該全面了解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群眾文化工作者,全面提升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更好的服務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3]。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多樣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和成效性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通過開展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不但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而且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其中,在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可引導人民群眾積極的參與廣場舞、社區文化活動等,以便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為了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更好的開展,便需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強化群眾文化陣地建設、打造高素質的工作隊伍、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強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促使群眾文化工作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真正達到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