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洪春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針對世紀交替中國法學發生的改變,大致的分析了這些變化,在中國有比較流行的三種法學傳統,第一種就是比較重視政治研究的政法法學,第二種就是比較重視法律的實用性,主張將法律與人們的生活連接起來,第三種就是借鑒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經驗,試著去發現相關的制度規則與社會生活之間相互影響且制約的因素的社科法學,思想之間的碰撞是非常激烈的,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和變化,現在有必要對圍繞這些方面做出一些相關的分析,從而觀察出這些年來中國法學研究格局的流變。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政治法學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發展階段,這里面的路程跌宕起伏,使得傳統上地位顯赫的政法法學已經逐漸衰落,但是需要注意的,現在的人們在談及法律的時候也會談及一些具有政治意味的問題,但是這與原本的討論焦點已經大不一樣了,原本的討論焦點基本上都會集中在一些比較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的問題上,但是現在卻沒有那么高的關注度了,因為科學革命帶來的時代轉換會改變常規的研究方向。
但是政法法學雖然“衰落”,但也只是一時的,為什么?因為政法法學涉及到哲學上的意識形態的概念,當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中的利益不平衡時,就會引發不同階層的反思,這個時候人們又會重新產生對意識和社會諸多方面的思考。從政法法學研究的根本性質上面來說,政法法學重生是必然發生的,因為不僅僅是對于法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
現在的法教義學不僅僅以教義和概念為研究的中心,而是將其寬泛化。寬泛化的表現就在于,不斷的與外界接軌,但是在司法的實踐當中卻不能發揮什么獨立的用處,法教義學的邊界其實是非常狹窄的,不斷的擴充只會失去原本的社會功能。必須要有機的吸收合理的文化,才能夠正確的發展法教義學。最后,雖然近來的法教義學邊界模糊,但是他的實用功能主義依然存在,在刑法和民法這些比較穩定的領域,法教義學往往可以比其他法學更加穩定有效的處理大量的常規案件。
雖然民法和刑法教學在法學院中往往都是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法律的實踐活動當中,由于其他的法律部門在應用中逐漸興起,也導致了刑法和民法的地位下降。另外,法教義學的內涵不是在收縮,但也沒有發生拓展的現象,包括其他的一些法律部門,例如,公司,破產,票據,海商等等這些法律部門他們也很難守住自己的邊界,因為現實生活出現的案例都是非常復雜,不可能單純的用一個法律部門的內容就可以解決,這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所以部門法學的相關研究方法開始向社科法學轉移,用社會科學的原則去理解法律部門中的規律,進而更加的貼合實際。
諸多法律部門的社科法學轉向,體現了社會實踐對于法律的沖擊,迫使法律必須更加符合實際,但是社科法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目前社科法學的一個重要不足就是缺少比較符合實踐活動的證據材料,沒有實證材料,研究也只是紙上談兵,當下的社科法學比較缺乏有影響力的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實證資料的缺乏。另外雖然社科法學的研究方法是取自社會科學,圍繞社會經驗作為研究的手段,但是學者們會因為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之上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這樣無疑就影響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和影響力,在之前的法學研究當中,人們一直忽略了法學寫作文體的研究,要知道當今世界連成一體,學術作品若要成為國際傳播的讀物,那么在翻譯上就不能吃虧,但是中國的作品一直苦受翻譯困擾,就是因為翻譯的問題。此外,法學是基于實際情況之上,但是這并不代表就可以不具備想象力,想象力不是科幻的專屬,對于任何出色且偉大的研究,都必須有強大且堅實的想象力。
法教義學則是對實際生活的一種映射,或者說是來源生活,用于生活。更加穩定的集合各個法律部門處理案件,比較貼合實際,而社科法學就是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基本導向,深入研究法律在社會之間起到影響作用以及幫助或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或許以后還會有新的法學流派,但不管如何,只有將法學正確應用實踐,從實踐中獲取真知,這樣的法學才會吸引人們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