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迪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環境監察大隊,河南 伊川 471300)
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與此同時,人類社會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嚴重挑戰。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其中經濟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社會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與目的,環境生態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建筑是三者的綜合體。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筑觀——可持續發展建筑觀,即保護生態、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是21 世紀建筑的基本任務,綠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實踐正是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提出的。
綠色建筑體系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在研究上,它將自然、人和人造物納入統一研究視野,不僅研究人的生活、生產和人造物的形態,而且也研究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發展規律,研究人、自然與建筑的相互關系。在目標上,它追求人(生產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協調和平衡發展。在方法上, 它主張“設計追隨自然”。在技術上它提倡應用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和節水的建筑技術。綠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環境好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自身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筑。它所尋求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綠色建筑要賦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調節的系統。
現代建筑是一種過分依賴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對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機械空調的建筑意味著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僅是導致能源緊張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為制造大氣污染的元兇。據統計,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為了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綠色建筑主張調整或改變現行的設計觀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 依靠節能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開發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分依賴,實現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給自足。日本有關學者研究得出:在環境總體污染中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占比例為34 %,包括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而生態環境保護是綠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綠色建筑設計必須深入到整個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評估建筑能耗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建立全面能源觀。首先必須注重研制、優化保溫材料與構造,提高建筑熱環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內外表面或外層結構的空氣層中,采用高效熱發射材料,可將大部分紅外射線反射回去,從而對建筑物起保溫隔熱作用。目前,美國已開展大規模生產熱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節能。
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可以用機械空調來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自然是人類的幸運,但這種違背氣候環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能源代價,同時增加了生態環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與自然環境人為地分離。為了克服現行建筑模式對人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注重地區氣候與建筑的關系,并將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作為綠色建筑的一項基本方法,這是一種按人體的舒適要求和氣候條件來進行建筑設計的系統方法,即根據當地氣候特征,運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組織各種建筑因素。事實上,人類對于環境的舒適、健康需求,常常無需現行空調設備也能得到滿足,如:我國陜北的窯洞在- 20 ℃左右的氣候下,其室內被大地包圍著,仍保持著15 ℃上下的舒適室溫;還有西雙版納干闌住宅在酷熱的氣候中,仍可在室內創造出蔭涼的空間。因此,以綠色建筑的設計觀來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給者,而輔助設備系統屬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陽光提供,制冷由流動的空氣產生,采暖可以從人體以及辦公設備中獲得 通過其他自然方式補充:太陽加熱, 以風壓和太陽浮力產生自然通風,水的蒸發產生制冷。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是一種可以在任何技術層次上使用的方法,因為在綠色建筑中氣候所包含的各種因素是當作資源來考慮的,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是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的本質。如果將其原理與未來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以及其他節能技術結合在一起,就會構成豐富多彩的綠色建筑前景。
綠色建筑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調節系統。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層的材料和結構,一方面作為能源轉換的界面,需要收集、轉換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一方面外層必須具備調節氣候的能力,以消除、減緩、甚至改變氣候的波動,使室內氣候趨于穩定,而實現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有賴于未來高技術在建筑中的廣泛運用。首先,環保節能型材料是綠色建筑所必須的,必須對現有建材和技術進行環保、節能評估,提出技術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環保、節能的要求。其次,綠色建筑的形式必須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層將不再是“內部”與“外部”的分界線,而將逐步成為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界面。綠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將是多樣的,尤其是外層材料將是高度綜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建筑行業將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種先進技術,創造一種能更加適合人類生活的、與大自然高度和諧的高科技建筑環境。
當前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盡快確定一個宏偉的目標以及架構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從而使我們這一代的即時利益與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將一個地區的局部利益與整個世界的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地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同時,最大限度地杜絕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這樣才有可能為后人留下一片靜謐而豐腴的樂土,使人類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