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祖敏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一中,貴州 畢節 551800)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唯一的任務就是應對高考,這讓部分教師也開始只關注學生最終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生物是關乎高考成績的一門重要科目,學好生物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體的構造,幫助我們健康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所以,無論是從高考的角度還是從生活的角度來說,教師都必須要重視生物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生物的成績以及學生的能力,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學會運用啟發式教學法來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那么,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該如何來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呢?下面將就這個問題展開論述。
傳統教育主要以老師為主體,老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知識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學生看似全堂接收實則略知一二。缺乏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課堂學習其實就是一個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一改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打破了傳統的中國式教育的格局,讓素質教育得以開出一朵朵勝利的金花,讓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一把利刃,剜去舊時傳統教育的傷疤。啟發式教育關鍵的一點就是它以學生為中心,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原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一個合理地釋放,讓學習成為一個主動的享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痛苦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寓教于樂,提高教學質量。
我在前文已經講過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教學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智能被動地聽課、記憶,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師生的觀念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教師不再一味地對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也不再被動地聽講,被動地學習。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和生生之間增加了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構建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促使他們學有所思、學有所得,這也正是啟發式教學最終的目的。
作為一種教學手法,啟發式教學法在應用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是確保啟發式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那么,啟發式教學法在應用時要遵守什么原則呢?筆者認為,首先,目標性原則,即教師在啟發教學中要目標明確,要將教學的內容、性質、任務和要求等了然于心。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上要有的放矢。其次,自主性原則,即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探究學習的時間。再次,舉一反三原則。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使學生養成從一點類推而知其他的能力,教師必須要不厭其煩地適時給學生以點撥和啟發。具體到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學,并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和啟發,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如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圍繞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圖示或者例子講解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的過程。然后再利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開展分組合作學習,去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啟發學生得出結論,以提高教學效果。
生物學習的規律就是學習生物本身的自然規律,從而探究出生物衍生與進化的實質。而且生物學科是一門神奇,值得去探索與研究的學科,同學們對于他充滿著極大的好奇心與興趣,但是在傳統模式的影響與學生面對巨大的學業壓力下,學生的好奇逐漸變得不強烈了。所以,教師在講解生物知識時,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出來,使同學們又有興趣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例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運用到生物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使得學生自身的才能在課堂上充分展現出來。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概念與內容用平實易懂的話闡述出來,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比如在講解“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這一節課時,細胞核的結構不能在顯微鏡下顯示出來,而且教材上只是在照片上體現出來,使得細胞核的結構與其對應的功能不明顯,這樣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僅有的文字與圖片上。此時,教室可以安排有繪畫的能力的學生,在黑板上將細胞核的結構畫出來,而教師則在一旁進行講解與指導。在以這樣的方式的講解下,會使得學生對于細胞核的結構與其對應的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的重要輔助工具,因此在遇到含有實驗操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同時發揮實驗的有效作用。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理解有關內容,還可以應用到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關現象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和解釋。生物中的許多實驗都與實驗要用到的試劑的數量有關,一些實驗由于量的不同可能會產生顏色不一的變化或者發生不同的反應,這時教師就需要學生來探究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為了讓學生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設置時應當使其與學生之前學過的內容相關,或者學生能通過書本知識找到一些依據,毫無頭緒的實驗導入只會讓學生在花費大量時間探索之后仍然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這樣也在無形中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利用實驗進行啟發式教學應當遵循方式方法,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啟發式教學主要是從問題入手,讓學生通過已有知識或經驗得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著巨大作用。學生有時不會將兩個實物或問題進行聯系,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不僅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思考,更重要的是學習這種方法,使其真正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