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麗
(四川省成都市華興小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是要想寫好文章,就要多讀書。讀書讀的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將短短幾百字的作文寫得出彩,就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的認識,從而彌補缺少生活閱歷的短板,才極有可能寫出優質的作文。顯然,課外閱讀對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不僅與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有關,還與教師的引導以及教學方式有關。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學的作文課堂教學方式和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都在發生改變,盡管如此,語文寫作教學上仍然存在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小學語文作文在教學效果不明顯。第一,語文作文教學仍然沿襲應試教育下的“標準格式化”寫作模式,幾乎每種類型的作文
都有一個標準的格式,學生只要“照貓畫虎”,亦或是“換湯不換藥”就可以解決各種類型的作文題目,寫作似乎擁有了一個“萬能公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讓學生很快地完成作文,但是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而設置作文的目的恰恰是為了給予學生表達自我感受與看法的機會。由此可見,“標準格式化”的寫作方法與寫作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作文反而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負擔[1]。第二,目前的寫作教學中似乎更加偏向于關注學生對語言詞匯的運用和對詞組的構建上,而忽視了學生個人情感的投入。因為教師容易認為小學生因為年齡小,自我價值觀和認識都還不成熟,知識儲備不足且表達能力有限,從而造成學生作文質量難以提高。第三,學生不能準確認識“寫作”,學生更多的是把寫作文看作是語文作業。其實,寫作是表達自我意識形態的一種方式,也是感受文字樂趣的一個途徑。錯誤的理解寫作的意圖也是制約學生寫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增強自己的語感以及運用文字的能力,還能從閱讀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會極大影響學生寫作質量的提升和寫作的積極性。沒有意愿地寫作就是生拉硬拽,“擠牙膏”式的寫作文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甚至厭惡寫作。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作文教學中通過融入課外閱讀,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的樂趣,增強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從而有欲望通過文字去表達出來,學生的寫作意愿會有所增加。學生寫作興趣的提升將有利于寫作文由“學習任務”向“學習興趣”轉變[2]。
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如何教會他們在這張白紙上作畫,一筆一劃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從不會握筆到會寫字,從不會寫字到會寫作,每個學生每天都在做加法,每天這張白紙上都會增添點筆墨。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思維構建過程的重要參與者,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將教會學生構建起了一座屬于自己的寫作大廈,但是課堂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這座大廈是空蕩蕩的,虛有其表。要想將這座大廈填滿,需要的是學生自我知識技能的提升,通過課外閱讀,學生的眼界得以開闊,頭腦中的的知識得以豐富,打破寫作思維構建狹窄、基礎不牢固的限制,有助于將學生的寫作大廈構建得更加完整。
小學階段形成的寫作能力將會深刻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甚至決定了他們學業發展的可能性。特別是年級越高,學生之間的文化功底差距表現的會越來越明顯。閱讀量大的學生在相同的作文題設中,總能運用新穎的思維和從獨特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作文立意獨到、深刻、富有思考價值,這也是學生之間語文成績拉開距離的一個關鍵點[3]。因為通過大量的閱讀所積累的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學生就會構建起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式,在往后更加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自我價值觀、獨到的個人看法都會在作文中得到更多更好的表現,他們所獲得的評價也會越高,這對于他們學業的考核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國內越來越重視估計國人增加自己的讀書時間,同時也在積極構建全民閱讀的社會環境。大大小小的讀書亭建立起來,不管是發達的一線城市還是相對落后的二三線城市,都十分重視對讀書環境的建設。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不僅需要社會的幫助,還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家長平時可以帶孩子多去讀書館或者讀書亭,為孩子購買書籍等,這對于學生來說是美好的。社會的助力,家庭環境的助力,教學課堂的助力,都給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作文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上,也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還要拓展延伸到實踐中。教師除了教學模式上的改變,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還要利用節假日時間帶領學生去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植物園參觀荷花,并結合課文寫一篇隨筆,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理論與實踐融合的一種有效措施[4]。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意在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學會運用文字去表達真情實感或者自我見解。開展課外閱讀是對作文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希望本文能夠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