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娟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近年來,大學生身陷校園貸、信用卡過度透支等新聞屢見不鮮,再加上現在“新消費主義”受到大學生的追捧,生活需求日漸多元化,各種電商節日頻繁“剁手”。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支柱,他們的一些不良觀念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大學生自身的辨別力和自控力存在欠缺,我們有必要關注他們的消費行為和特征,分析大學生消費觀,剖析消費觀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使大學生做理智的消費者,形成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智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合理消費觀。
消費觀是指人們在消費時產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節儉型、適度型和奢侈型。
大學生消費觀是指:大學生在消費中形成的態度與觀點。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還未完全成熟,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造性。
(一)性別與網購消費。在對三個學校社區,每個學校100人的線上問卷調查之后,回收了300份有效的問卷。從中得出男生網購的比例比女生高的結論。由于男生玩游戲、談戀愛等因素,所以網購的支出會比較多,而女生喜歡購物的天性促使她們線上和線下同時購買。雖然網購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但是到線下店鋪購買東西也是很多大學生喜歡的購物方式。
(二)月生活費與網購花銷。消費的前提是有生活費,生活費對網購的花銷具有決定性作用。調查結果顯示: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大學生,他們在網購上的花銷主要在100元以下;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的大學生,他們在網購上的花銷在1000元以上的居多;生活費在1000-3000元的學生,網購的開銷在100-1000元居多。從以上的調查中就能看出來:收入(生活費)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生活費較多的大學生會多花一點,反之會花的比較少。
(三)網購消費選擇偏好。大學生在網購時,涉及到的種類有很多。調查結果顯示:71%的大學生網購時購買衣服鞋子、飾品;48.67%的大學生網購時購買食品類;其次是化妝品,比例為48%;日用品比例為47%;書籍影像資料、電子產品比例分別為30%、25.33%;最少的是娛樂消費,比例只有15%。由此可得:大學生網購消費類型多樣,持有多元的消費觀。
(四)我國大學生消費觀。電子商務的發展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網購上,主要形成了三種消費觀:節儉型、適度型和奢侈型。調查結果顯示:70.67%的大學生會保持適度消費,說明大多數的大學生消費觀是理智的,符合社會主義新青年的要求;19%的大學生會節儉消費,可能是由于自身家庭條件的影響,每個月的生活費并不充足,消費時會比較節儉,但是如果過度節儉的話,不太利于身心的發展;只有10.33%的大學生消費時比較奢侈,因為求異心理的主導,過于追求商品的牌子和小眾化,導致形成奢侈消費的觀念。
(一)外部因素:1)商品的價格。大多數學生沒有額外的收入,所以消費時同等質量的產品,他們會選擇價格更低的一款,價格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價格越低越能接受。2)電商平臺的發展。目前電商平臺數不勝數,第三方支付平臺也逐漸成熟,可信度較高。各個支付平臺豐富的借貸板塊滿足了大學生購物的欲望。3)網上商品種類齊全。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存在著長尾效應的理念,在網上可以買到一些比較小眾、稀少的東西,由于大學生身處校園,在線下購物的地區有限,所以就會在網上購買,以致于形成一種線下買不到就上網買的消費觀。4)身邊人的影響。大學生是群居生活,和身邊的人交往比較密切,他們在購物的時候容易受到同學的影響,加上微博、路口、小紅書這些社區型的APP上會有很多KOL的種草與分享,刺激了購物欲,也易形成粉絲效應,造成跟風從眾的消費觀。
(二)內部因素:1)對品牌的追求。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商品牌子的追求也就越來越強烈,選擇熟悉的品牌有利于降低網購退換貨風險,同時也因為自己的主觀追求形成了在意品牌的消費觀。2)生活費的多少。富裕的家庭會給大學生更多可支配的生活費,他們除了購買一些必需品之外,還會選擇購買其他物品,在網上消費的金額比較大,而生活費比較低的學生,會注重物美價廉。3)個性心理。大學生比較年輕,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強,追求個性,所以也就導致他們會形成購買小眾化商品的求異心理的消費觀。
(一)高校作為輔助方,培育大學生樹立合理消費觀。我國大學生長時間待在學校,高校應該積極發揮它的教育作用。1)開設加強消費觀的課程。大學中最直觀的教育就是課堂教育,以消費觀為主題,開設一系列的選修課程,定期組織班會,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講座,為大學生系統性的傳授一些正確的消費觀。2)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組織層面、文化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文化,每一項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大學生消費觀念,因此高校應該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逐漸形成合理的消費觀。
(二)家長作為主力軍,幫助大學生養成合理消費觀。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持久的。父母的行為、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1)家長需要起到正確的榜樣作用。在購物時考慮性價比和自己的需要,按需購買,適度購物,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保護環境,不鋪張浪費,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影響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消費習慣。2)家長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進行監管,雖然大學生在校時間較長,離家較遠,不能頻繁的見面,但是家長也要尋找一些可行的方式和他們進行溝通,密切的關注大學生的行為和觀念。3)家長應該給予適度的生活費。很多家長都有苦著自己都不能苦著孩子的觀念,沒有顧及他們的實際消費情況。其實過多和過少都是不正確的,過高的話會讓學生花錢大手大腳,奢侈浪費,過低的話容易使大學生陷入校園貸等不良行為中。
(三)社會作為依托方,引導大學生形成合理消費觀。大學生處在校園和社會的連接點,社會消費的趨勢很容易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社會的引導作用。1)營造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整個社會都要弘揚合理消費觀,抵制不良消費觀,為大學生形成合理消費觀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2)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監管。很多網絡平臺日趨商業化,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被這些內容誘導,形成不良價值觀。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完善法律法規。3)支付平臺額度的限制。網絡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借貸平臺,例如大家熟悉的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它們都為大學生的消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這些平臺應該控制借貸額度和借貸門檻,限制大學生的過度使用,以防他們深陷其中。
(四)大學生作為主人公,發揮自我教育作用。大學生接受著高等文化的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外部教育,應充分發揮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形成合理的消費觀。1)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大學生第一步就要清楚自己的消費水平,并把消費金額保持在可以承擔的范圍內。2)培養消費時的自律性、樹立責任意識。大學生看到一些自己喜歡的商品時,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商品的價值、自己的購買能力來判斷這件商品是否該買。不能忽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應該為全社會形成消費的良好風氣做出貢獻,為環境的保護奉獻出一點力量。3)評價和反思個人消費觀。每次消費完都應該客觀的評價和總結自己的行為,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消費行為,合理的行為繼續保持,若發現不合理的行為,及時改正。如果自己不能做出中立的評價,可以找尋同學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認真聽取他們反映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