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梅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很籠統的詞語,簡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大學生的年齡、心理、思想,通過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以此來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產生。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為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在信息化背景下,大量的科技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日益提高,高校學生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持續增加,網絡已經滲透到高校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也在慢慢改變著高校生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對高校生而言,網絡更加便捷,集電視、報紙、雜志各個功能于一體,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信息內容更加豐富。網絡不但獲取信息方便、快捷,網絡獨有的虛擬性、自主性、開放性、隱私性讓高校生在網絡上與人交往更加自在,同時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擴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但獲取信息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弊端,因為網絡信息雜亂、良莠不齊,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這些不正確的三觀很容易影響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高職院校生,致使高校生誤入歧途,從而導致網絡依賴、網絡成癮、網絡癌、網絡自閉等不良現象頻繁發生[1]。例如,網絡信貸,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高校生為了買蘋果手機在網上的小額貸款公司進行貸款,為了償還貸款,又去別的信貸公司貸款,拆了東墻補西墻,結果幾千元的貸款經過利滾利變成幾萬甚至是十幾萬,高校生最后沒辦法跟家人坦白,家人無力償還只能到處借錢還貸,學生也只能被迫退學。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就是學生被拜金主義荼毒,產生盲目攀比的心理,不考慮自己的家境,明知道網絡信貸不靠譜也要貸款。
這些現象的發生都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研究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制定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經是勢在必行。
網絡的發展拓寬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心理講座、心理課程等方式,而網絡是虛擬與真實的結合,一方面為學生和心理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心理教育中;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隨時查找心理健康相關資料,參與線上心理咨詢、測試。
信息化使得高校生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高校生辨別網絡資源的優劣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挑戰。同時,大學生在網絡上更具有隨意性,比如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缺少道德觀、社會責任、不遵守網絡道德行為規范,這些都是網絡時代的特征,也是需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結合信息化特征,開展新的教育方式,讓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2]。
學校要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如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早已不是講課技巧,而是教育思想。心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當下的信息化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探究,制定出個性化教育方式。充分發揮網絡的特性,挖掘出學生的性格問題、情感問題、人際溝通問題等眾多心理問題,運用多種心理治療手段讓學生認識自我、改善自我。
在信息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還可以進行線上教學。1建立網絡課堂,將心理教育知識進行切割,進行碎片化處理,讓學生的接受度更高。網絡課程并不會受時間、地域限制,能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選擇自主性;2開發心理健康軟件,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受眾,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展心理健康教育職能,設置心理講座、心理分析、心理咨詢、心理測評等欄目,并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分析學生的心理情況,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
第一,學校要做好監督管理工作,防止惡意信息傳播,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學校可以通過查看、搜集、分析調查校園網的信息資源,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第二,學校要創建完整的信息數據庫,全面記錄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情況、社會情況、健康情況等,教師也要做好學生校園記錄,比如上課情況、考試成績、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這些信息整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趨勢做出預測,提前進行防備措施[3]。
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信息化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培養專業的心理教育人才也尤為關鍵。學校要時常對心理健康工作者進行培訓、開展工作經驗交流、講座,完善專業知識還能補充教學上的不足,并形成互聯網思維,加強學生心理教育與網絡的聯系,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不斷優化和推陳出新,這樣才能制定出對學生有益的心理健康教學計劃,完成心理健康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