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群
(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湖北 武漢 430000 )
吟唱是前人吟詩、唱詞(曲子詞)、誦文這種讀書方式的總稱,是一種唱讀的方法,也是先前讀書人一種必備的技能。
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吟,呻也。”又說:“呻,吟也。”清段玉裁注:“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小別也。”大意是:呻是舒緩的吟,吟是急促的呻,籠統地說用小著區分。“吟”、“呻”、“呻吟”這3個詞,在文言里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一種讀書方式,即唱讀方法,一是指人在勞苦疾痛時發出的聲音。于是我想起中國老百姓確乎有一種說法:一個興旺之家要有“三聲”,即要有哼聲,要有哭聲,還要有書聲,這是一個三代共處或四世同堂之家,因為吟唱小比是童稚、少年之事,更是壯年人樂為之事。翻一翻《辭源》,才知“吟”有歌詠、“呻”有吟誦的意思。但現在人們好像只說“吟”小說“呻”,說“呻吟”也小再指吟唱了。辭書里有關吟唱的類義詞還真小少,光“吟”起頭的就有:吟哦(朗誦。見《辭源》。卜同)、吟詠(歌唱、抒寫)、吟嘯(吟詠)、吟唱、吟歌(吟詠歌唱。見《漢語大詞典》。卜同)、吟誦、吟諷(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頌(謳吟歌誦)、吟謠(猶吟唱、吟誦)、吟謳(吟哦、吟誦)、吟嚼(吟哦玩味)、吟觀(吟詠觀賞),等等。吟唱,讀過私塾的前輩幾乎人人都會。從“洋學堂”(新型學校)出來的人,因為倡導和推廣國語朗讀,普通話朗讀,小允許唱讀,所以一般都小諳此道。一種傳統的藝術,當其已經消逝而難再的時候,小免時常還會有人再度提起,以致頓生留戀之心。
關于詩的定義,《辭海》中說:“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他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母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吟詠的三要素為:音節、聲調和韻律。音節是作曲節奏的依據;聲調是作曲音高的依據;韻律是聲韻鏗鏘和諧、前后呼應的要求。
吟詠作曲法根據諸多,《詩序》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云“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夢溪筆談·樂律一》云“古詩皆詠之,然后以聲依詠以成曲,謂之協律。其志安和,則以安和之聲詠之,其志怨思,則以怨思之聲詠之”。古訓已告訴我們,古代的作曲方法就是以“聲”的調子為“詠”的根據。古代聲樂理論特別強調“字領腔行,腔隨字走。”如果從歌唱的角度看,這是要求歌者演唱必須字正腔圓;如果從度曲角度看,就是依字行腔作曲法,只有這樣譜出的曲子,才能夠符合字音聲調的規律,聽著清楚不倒字。
作曲家譜寫的古詩詞歌曲,目前在社會上已經不難找到,但是數量還遠遠不夠,質量上也需要提高。作曲家想譜寫古詩詞,就要熱愛古詩詞,熟讀古詩詞,并做好以下案頭工作,首先,了解古詩詞的背景。第二,弄清古詩詞的結構。第三,做好譜曲的方案。第四,準備素材,熟讀素材,記住素材,消化素材。千萬不能邊寫邊看,一句一句地去堆砌。應該是在熟悉詩詞、素材之后。一氣呵成,并逐句逐段的去推敲修改。也就是說要快寫慢改。寫古詩詞歌曲的總體要求是:抓住韻味、精心布局、不落俗套、突出特色、新而不怪、簡潔明快、字音正確、風格多樣。了解了以上的方法后,就不難再寫出優秀的古詩詞歌曲了。
古詩詞在吟唱時,它字音的長短和停頓,都是由三個方面為依據來處理的。它們分別是句式、字義、段落。在吟唱中,每一句之間需要作短時間的停頓,并且在段落的時候需要稍長時間的停頓。
音樂節奏在整首聲樂作品中起著支撐的作用,是聲樂作品的重中之重,節奏大致分為緊湊和舒緩兩種。在演唱聲樂作品時,緊湊的演唱會讓人感到緊張和興奮,反過來舒緩的節奏則會使人有一種寧靜、和平安詳的感覺。古詩詞歌曲的音樂節奏,都是根據詩詞本身具有的節奏而創作的,大多數古詩詞的音樂節奏都是以舒緩為主,而有時也會根據音樂作品情感的需要一些緊湊節奏的表達,從而把作品表達的淋漓盡致。如由酆子玲作曲的《絕句》本曲以唐代杜甫的詞為歌曲,在“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四句中采用了弱起節奏,重音落在‘舊”、“風”、“融”、“暖”四個字上,且刻意將四個字的時值延長,而這樣的音樂節奏恰好是詩詞吟唱的魅力所在。在一些古詩詞聲樂作品中,它們的節奏和詩詞本身的情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在詩詞作品中,每一種特殊的節奏性都是為了體現詩人在創作詩詞當時的情感狀態。
古代詩詞音樂的創作可分為“倚聲填詞”和“自度曲”兩種,“倚聲填詞”指的是根據音律作詞,而自度曲則不考慮固定詞重新為詩詞創作旋律。詩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精華,是中華幾千年來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而詩詞的節奏和旋律是這顆明珠最為閃耀的部分將古詩詞文化的魅力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