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蘭,耿翊寧
海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海口570311)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主要以突發意識不清、口角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乏力等為表現,臨床具有較高致殘率、致死率,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卒中發病率不斷的增加,腦卒中發生后患者多遺留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言語吞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3]。目前西醫治療腦卒中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雖可緩解臨床癥狀,但部分療效不理想;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以“肢體麻木、口、半身不遂”為臨床特點,瘀血痰濁是誘發疾病的關鍵病機,故臨床治療需有效開竅醒神、疏通經絡、祛瘀化痰,針刺是中醫學治療中風最為有效方式,在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中發揮重要作用[4-5]。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經穴針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腦灌注及THBS-1水平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4例腦卒中老年患者,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單盲法分為兩組,各47例。對照組:女20例,男27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1.02±3.41)歲;病程2~35 d,平均病程(17.24±2.33)d;發病部位為基底節區20例,腦室旁10例,外囊5例,腦葉12例;NIHSS評分15~27分,平均(19.21±4.22)分。試驗組:女22例,男25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0.39±3.51)歲;病程2~34 d,平均病程(16.85±2.45)d;發病部位為基底節區22例,腦室旁9例,外囊5例,腦葉11例;NIHSS評分15~28分,平均(19.62±4.13)分。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入選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6]中腦卒中診斷標準,且經頭顱MRI診斷確診;中醫符合《實用中醫內科學》[7]中標準,以口角斜、舌強語蹇、半身不遂為主癥。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發病,生命體征平穩后2~35 d內;知情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無精神系統疾病、意識功能障礙;年齡≥60歲。排除標準:既往有腦炎史、顱內占位病史或其他腦血管病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疾病者;伴有全身嚴重感染者;合并腎、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易過敏體質。
2.1 對照組:參照“腦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療(建議草案)”[8]腦卒中相關處理,包括針對性治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并給予糾正酸堿、水電解質紊亂、輸血、改善微循環(靜脈滴注燈盞細辛注射液)、穩定斑塊(口服立普妥)、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康復訓練等常規治療。
2.2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經穴針刺治療:參照《針灸學》[9]選取三陰交、內關為主穴,足三里、百會、曲池、豐隆、風池、合谷、太沖、陽陵泉為配穴。常規消毒上述針刺穴位,采用漢醫牌長0.20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上述穴位。首先刺內關,采用捻轉提插瀉法,直刺1寸。沿脛骨后緣針刺三陰交,采用提插補法,針尖與皮膚呈45°,直刺1.5寸,以患側下肢抽動為準;采用平補平瀉提插法針刺足三里、百會、曲池、豐隆、風池、合谷、太沖、陽陵泉、陰陵泉、環跳、極泉、太溪等配穴辨證使用,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周。
3 療效評價標準 腦灌注情況、THBS-1水平:于治療前、末次治療結束后,采取兩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后,采用血小板反應蛋白1(Thbs-1)Elisa試劑盒測定血小板反應蛋白1(Thrombospondin - 1,THBS-1)水平;采用KF-3000型腦循環分析儀測量兩組腦灌注指標,包括大腦后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腦前動脈(Arteriae cerebri anterior,ACA)、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平均血流速度。NIHSS、BI指數、FCA評分:治療前、末次治療結束后,參照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0]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總分為42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越好;參照 Barthel 指數(Barthel index,BI)[11]評估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采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12]評估兩組綜合功能能力,滿分為108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綜合能力越好。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治療期間過敏、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末次治療結束后,參照NIHSS評估兩組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殘程度為0級,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病殘程度為1~3級,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0%-90%;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 臨床療效 試驗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25,P=0.01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 腦灌注情況、THBS-1水平 治療前,兩組PCA、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THBS-1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PCA、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較對照組高,THBS-1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腦灌注情況、THBS-1水平對比
3 NIHSS、BI指數、FCA評分 治療前,兩組NIHSS、BI指數、FC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BI指數、FCA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NIHSS、BI指數、FCA評分對比(分)
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1例過敏、2例惡心嘔吐、1例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試驗組出現2例過敏、2例惡心嘔吐、1例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64%。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726)。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病患病率不斷增加,且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臨床積極予以患者規范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3]。以往臨床西醫多采用常規對癥治療,雖可緩解疾病程度,但由于個體存在差異性,部分療效不盡如人意,部分患者接受治療后仍遺留不同程度的語言謇澀、肢體麻木等癥狀,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極大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腦卒中屬于中醫學的“中風”范疇,發病機制因勞欲過度、內傷勞損、飲食不節、機體血行不暢、瘀血內阻,從而導致患者腦絡不通、氣機逆亂,進而誘發疾病,故臨床治療需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為原則[14]。
針灸是中醫治療中一門獨特的技術,具有日積月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源遠流長的深厚理論體系,其臨床療效受廣大醫患共同的認可,在此基礎上對于針灸機制層面不斷的深入探討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臨床眾多關于針灸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統一、完整的定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針灸在臨床治療進一步的發展推廣。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進步,靜息態功能磁共振的發展因其可重復性、無創新及實時分析不同時間腦功能的變化等特點,使得針灸機制的研究得到進一步提升。針灸通過刺激人體感受器官,引發向上到神經中樞的神經傳導,并通過中樞神經整合信息,從而對人體發揮作用[15-16]。且功能磁共振的發展,通過對神經中樞腦功能變化檢測對針刺進行研究,能夠實現全腦多層面、多方位三維掃描,觀察腦功能區對針刺的反應,進而為針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本研究以三陰交、內關為主穴,其中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重要穴位,三陰交是脾、肝、腎各經絡相交穴位,具有調肝補腎、扶正、健脾益血之效;配以足三里、百會、曲池、豐隆、風池、合谷、太沖、陽陵泉,可達祛風化痰、疏通經絡、宣導氣血等作用。且經穴針刺可激活次級軀體感覺皮層、額葉背側面中央、腦島等與認知和感覺運動有關區域,加之現代醫學表明,經穴針刺對可減少體內釋放炎性因子,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同時針刺可糾正血液的凝、聚、黏狀態,調節血脂成分,進而改善腦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17-18]。且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腦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PCA、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BI指數、FCA評分均較對照組高,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穴位針刺治療老年腦卒中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THBS-1是一種廣泛表達于人體組織中的多功能細胞外基質蛋白,可與特定結構域中不同蛋白多糖、蛋白質、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并發揮相應的生物學效應。THBS-1是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中粒細胞及血小板在炎癥期分泌的趨化因子,可促進中粒細胞與內皮細胞結合,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作用。THBS-1在受損血管處血栓的粘附和血小板聚集中發揮重要作用,可通過CD47、CD36限制缺血損傷組織中一氧化氮誘導的組織灌注和血管擴張,且臨床研究發現,腦卒中、術后肝功能不全、冠心病等患者血清THBS-1水平明顯提升,具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故臨床認為,THBS-1水平升高可促進腦卒中疾病進展,進一步損傷腦組織[19-20]。此外,THBS-1還屬于內源性血管生成的有效抑制劑,可通過直接影響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凋亡和存活,并通過拮抗VEGF活性,從而抑制內源性血管生成。由此可以推測,腦卒中患者THBS-1水平的增加可通過多種途徑來抑制血管的增生,從而降低腦血管血流速度,引起腦部微循環障礙,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出現預后差的情況。且有研究指出,縮短腦卒中患者癥狀出現至就診時間,可是患者獲取較好的側支循環、縮短梗死灶的體積,進而改善患者預后。臨床研究發現,THBS-1可準確的識別急性腦卒中患者,故臨床可將血清THBS-1水平作為臨床診斷腦卒中、評估患者預后一項重要指標。此外,THBS-1還可通過影響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存活,拮抗VEGF活性,從而抑制內源性血管生成,降低腦血管血流速度,引起腦部微循環障礙,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THBS-1水平較對照組低,由此可見,經穴針刺治療可降低老年腦卒中患者THBS-1水平,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經穴針刺治療老年腦卒中效果較好,可改善腦灌注情況,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綜合功能恢復,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