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日前,《環球時報》記者應邀赴阿聯酋阿布扎比參加世界首個人工智能研究型大學——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的揭牌儀式。同日,在距離阿布扎比1小時20分鐘車程的迪拜,迪拜人工智能體育大會和展覽(DAIS)舉行。一日趕兩場人工智能活動,讓《環球時報》記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阿聯酋政府發展人工智能的決心。這兩場活動明顯的中國烙印讓中阿在這一科技前沿領域的合作未來可期。
為什么是阿聯酋?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阿聯酋是一個富得流油的中東“土豪”。但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由于石油資源集中于阿布扎比酋長國,迪拜酋長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引領風氣之先,著力推動以去石油化為目標的金融服務業轉型,最終奠定了中東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據曾在中石化擔任沙特業務負責人的阿中之門(北京)商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強對《環球時報》記者的分析,2014年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能源革命方興未艾,國際形勢波譎云詭,促使阿布扎比酋長國也加速經濟多元化發展進程。盡管不具備相關產業基礎,但坐擁油氣儲備、掌握國防外交的阿布扎比似乎更有底氣,直接瞄準科技前沿領域——人工智能,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的成立是重要標志。《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該學校以牛津大學腫瘤成像學教授邁克爾·布雷迪為首,建立起學校領導層,吸引全球數十位一流教授,自主培養稀缺的人工智能人才。
“事實上,人工智能早已上升為阿聯酋的國家戰略。”阿聯酋通訊社執行社長穆罕默德·里希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阿聯酋政府于2017年首次啟動“2031人工智能戰略”,任命世界上首個人工智能大臣,計劃在2031年實現政府基于人工智能提供公共服務,并引導實施多個相關行業基礎設施項目。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成立儀式上,多名阿聯酋部長級官員宣布一系列具體措施。人工智能大臣奧馬爾·本·蘇丹·奧拉瑪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阿聯酋政府已與包括高等技術學院以及公立、私立大學合作發起“校園全覆蓋”計劃,旨在讓人工智能及相關的編程、機器人內容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另一項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實習計劃已于2018年啟動,將聯合人工智能主營企業、研究機構,為500名即將成為政府公務員的阿聯酋學生提供3到6個月不等的實習機會。阿聯酋教育部部長侯賽因·本·易卜拉欣·哈馬迪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構建73個機器人技術實驗室,供近600所學校、超過27.5萬名學生、2.1萬名教師學習使用。
為何找到中國?
《環球時報》記者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提供的創始校董會成員名單中,發現中國人占據半壁江山,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曾任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的閔萬里,以及在中東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多年的Group42公司首席執行官肖鵬。由迪拜體育委員會與迪拜政府聯合舉辦的DAIS,也得到成都市政府及相關高校的大力支持。姚期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阿聯酋成立的這所人工智能大學將以技術應用和商業開發為主要方向,在這方面,中國處于領先地位,預計未來雙方將進行廣泛合作。
“數據越多,人工智能技術越好,就像人知道得越多越聰明一樣。”李開復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數據是中國未來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最為顯著的優勢,中國幾乎一切都在網上做的人口比美國多4倍,這是大數據技術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除此以外,中國還具備資本、政策優勢以及工程師紅利。中國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創業家,正形成硅谷之外的另一個科技創業中心。
產學研相結合也是中企進入阿聯酋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大優勢。位于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哈利法大學近年來在學術科研領域突飛猛進,有著“中東麻省理工”之譽。該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副教授張鐵軍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2018年在他的團隊及阿方同事的共同推動下,哈利法大學和阿里云在杭州共同宣布成立“智慧能源聯合創新實驗室”,以加強雙方在能源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合作。類似這樣的項目不在少數,前景廣闊,已經被中阿兩國政府列為“一帶一路”產能對接的重要部分。
張強的公司是DAIS的承辦單位。“不差錢是目前在阿聯酋做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阿聯酋尤其是阿布扎比酋長國,在石油經濟的黃金時代積累了大量財富,迪拜的金融服務業轉型也較為順利,這使得該國在人工智能產業的起步階段,單靠自有資金就足夠推動向前,更何況人工智能早已被該國確立為經濟深化轉型的優先戰略方向。這對于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當務之急是仔細研究阿聯酋人工智能產業政策,拿出令對方信服的解決方案。比如,阿聯酋政府主推人工智能的一大考慮是該國外來人口占總數近九成,對公共管理構成巨大挑戰,急需人工智能在辦證辦事、出入境等多領域全面介入,以提高行政效率,壓縮財政開支。
中企應早做布局
相對中阿“一帶一路”合作中的其他領域,人工智能合作模式相對固定,中方出技術出經驗,阿方出資本出政策。張強認為,中國企業在這一科技前沿領域的硬實力直接決定未來市場的占有率,唯有不斷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中國仍存在兩大短板。”姚期智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中國雖有世界運算能力第一的超級計算機,但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大的、能實現不同領域廣泛應用的系統,同時算法及其理論與美國甚至俄羅斯相比都處于弱勢,這也是為何華為會把算法研發中心建在俄羅斯。中國目前的人工智能大發展是建立在別人搭建好的框架之下,若無法及時跟上可能出現的算法革命,將會前功盡棄。“從這個意義上看,加強跨國合作研究,密切跟蹤行業趨勢,融入全球知識共享的大平臺非常必要,有遠見的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應當早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