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主持人:賀利堅
專題策劃人:宋文婷
作為專業教師,我們平時主要的精力投入在專業教學上。我們也經常說,自己從事的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工作。既在從事“教育”工作,那就意味著不僅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必然要承擔培“育”人的責任。教書的目的和歸宿,唯有育人。
然而,長期以來,在高校里形成的格局是,專業教師只管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則主要由思政課程、學工系統、第二課堂實施。不少的專業課教師也就因為“課都講不完,哪有時間講別的”,就將對青年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當做與課程教學無關的事。
課程思政的明確提出,將專業課程要承擔育人功能的職責擺到了明處。在中華民族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期,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大量素質過硬人才之時,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顯得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在進一步發展的道路上也還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專業課程理應承擔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回答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聯系工作實際,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取得成績的同時,卻正遭遇著極大的挑戰:相當部分的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只要考試通過,別無他求,低頭一族遍布課堂。在快節奏變化的時代里,顛覆性創新層出不窮,培養適應未來變化的人才的呼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對變化不聞不問繼續在考試的圍城中學習的“考生”有之,對變化心懷恐懼、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麻木逃避的有之。細思這種局面的形成,我們只重知識的課程和課堂難辭其咎。當學習的內容無法與學習者產生關聯,當學習的成果無法與更宏大的愿景相連,當學習只是迫于尚未到來的生存壓力,大學生無法形成足夠的學習內在動力,從這個角度會發現,課程思政何止只是教育管理部門對新時代教學工作的要求,分明也是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解決當前教學痛點問題的有效抓手。
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在課程中加入更多的“人味”。從教與學內容上,關聯學生過去學到的知識,關注他們個人當下面臨的問題和未來擁有的可能性,展現知識和技術發展歷程中前輩們做出的努力和奉獻,以及他們由此獲得的內在快樂和滿足,探索技術將給行業、區域、國家、人類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研討理性、整體化的應對策略;從教與學的方式上,將學習者視為主動、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讓學習者深度地參與學習活動中,關注他們的感受,關照他們的情緒,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用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幫助廣大學子在以客觀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理工科課程中也能感受到人文關懷,獲得意義和價值,這恰是建立強大內在學習動機的最佳方式,也是將學生從應試的圈子中拉出來,并投入真正學習中的有效手段。
讓課程思政在為教學改革提供支持方面發揮作用,這是我在持續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意識到的。2015年春季學期,我開始探索基于地方高校有限條件的大班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從“要讓學生動起來”的樸素愿望開始,圍繞“先學后教”開展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自學的意識和能力差、合作的體驗與能力缺乏。我將成功實施翻轉課堂的焦點,就設置為解決這些問題。一步一步走來,在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感受,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此保證學習目標的達成。等到我獲知課程思政的要求,領悟其精神實質之時,欣喜地發現教學改革之所以得以順利進展,關鍵就在于將對人的關注深度地融入了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思政可以在教學改革中為學生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
反復體悟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不禁為當初腦海中第一時間冒出的“課都講不完,哪有時間講別的”的想法感到慚愧。思政教學要達成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型的目標,用“講”的方式灌輸是低效的。當前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正酣,其中,改變過分依賴灌輸是一個重要方向。作為專業課教師,我們應該珍惜有很多的手段和很豐富的載體,將課程思政成分自然地加入課堂。首先可以不局限于“言傳”,而是將對事業的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來,以此“身教”;其次,好的教學效果是設計出來的,要在教學中重視教學設計,明確地將培育合格人才作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部分,依靠科學的設計,將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最后,抓住教學過程中即時發生的事件,發現思政教育的時機,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討論,這里體現的是教學藝術的魅力。
縱觀各種優秀的教學設計模式,無不是理性、感性兼顧,既關心知識傳授,又強調育人的。在課程中加入育人的成分,這并非只是中國現象,也并不是現在才提出的要求,而是一直以來就有的,只是在一段時間以來被淡化了,現在要充分重視起來。“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在當前歷史階段下,強調各門課程育人功能的具體表述。可以期待我們培養出來的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社會、法律、道德、文化、健康、環境有更多關注和影響,齊心協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局面。
《計算機教育》雜志組織了這一期關于課程思政教學的專題非常及時,也希望這一組文章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法及成功的案例能夠給老師們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