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民政廳副廳長 魏 峰
11 月25 日,省政府第42 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提高全省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方案》。會議決定將全省城市低保標準由556 元/人月提高到573 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由3 900 元/人年提高到4017 元/人年;將全省城市特困集中供養指導標準由15 420 元/人年提高到16 828 元/人年,分散供養指導標準由10 800 元/人年提高到11 780 元/人年;農村特困集中供養指導標準由8 424 元/人年提高到9 134 元/人年,分散供養指導標準由5 892 元/人年提高到6 394 元/人年。新的保障標準從2019 年1 月1 日起執行。至此,我省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實現了十三連增。此次提標將惠及全省165.8 萬城鄉困難群眾。提標后,我省城市低保標準占2018 年我省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32.7%,農村低保標準占2018 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35.2%,高于我省扶貧標準237 元。
此次提標工作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和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民政廳即將會同省財政廳下發《關于做好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和督促各地按照省政府確定的新的保障標準,加快組織實施,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確保新的標準及時足額兌現到困難群眾手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鄉困難群眾,堅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以來,經過我廳積極協調爭取,在原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取暖救助、臨時救助9 項救助制度基礎上,又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和殯葬救助制度,至此,我省構建形成了“11+1+N”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編密織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網。新增的兩項制度由全省統籌制定出臺政策,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是對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對象搶救費用墊付和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殯葬救助是民政部門對死亡的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供養對象給予四項基本喪葬費用減免。應該說,這兩項制度的建立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從更廣的角度為困難群眾解決了“燃眉之急”,具有較好的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建立相對貧困長效工作機制,讓困難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也享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成果。
近幾年,我省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實踐中,以困難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精準管理為手段,以增強實效為目標,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在10 個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切實增進了民生福祉。一是實施了單人保政策。對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由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且家庭財產符合農村低保財產規定條件的,可按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二是實施了大病保政策。對因家庭成員患重病導致家庭醫療費用支出較大,實際生活水平低于戶籍所在地農村低保標準的因病致貧家庭,符合相應條件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可以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三是實施了延時保政策。對于通過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收入水平已經超過當地農村低保標準,但仍屬于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繼續給予過渡性低保保障,過渡期一般為1 年。四是實施了分類施保政策。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在全面落實基本救助政策的同時,生活仍然有困難的,給予低保金加發。五是實施了人戶分離保政策。對我省行政區域內人戶分離辦理低保的問題,采取在戶籍地申請低保,居住地協助核查復查、戶籍地審批的辦法,讓人戶分離人員也能按政策享受低保待遇。六是建立了“一事一議、集體決策”制度。對低保審核審批中的特殊疑難問題,縣級民政部門可采取一事一議、集體決策方式,將申請人納入救助范圍,防止“漏保”問題發生。七是嚴密了低保經辦人員近親屬備案管理辦法。將低保經辦人員近親屬回避和備案的范圍由申請人本人和配偶三代以內直系血親擴大到旁系血親。八是推進了辦理低保、特困“辦事不求人”。實行“四個百分百”,即群眾辦事流程知曉率100%、低保申請受理率100%、審核低保入戶調查率100%、審批低保公示率100%;開通一個“直通車”,向社會公布省市縣三級社會救助投訴舉報電話,有效阻斷了基層經辦人員刁難勒卡、困難群眾不知所從等問題。九是實施了城市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政策。城市困難家庭重病、重殘人員,符合相應條件的,也可按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十是推進了城鄉特困集中供養服務均等化。對因鄉鎮敬老院整合、撤并等客觀原因導致農村特困人員在城鎮供養機構供養的,參照城市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確保同一敬老院城鄉特困老人享受同等供養待遇。
下一步,我廳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第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11+1+N”綜合救助體系,切實做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著力強化社會救助規范管理和精準管理,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防線,切實維護好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