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燁
(同江電視臺,同江 156400)
對于非劇情類節目的電視編輯而言,有兩條非常重要而無法回避的原則:是編輯過程中的“二度創作”意識和“載體”意識,解決創作中無米之炊的困境。
二度創作是由電視節目創作的特性決定的。電視節目創作是分階段完成的,分為前期策劃、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后期合成等階段。前一個階段的創作是為后一個階段做了準備,前一個階段的創作完成后,后一個階段就直接對前階段的半成品進行再加工,前個階段是后一個階段的基礎。然而,由于電視創作非標準化產品的特性,特別是電視非劇情類節目,其鏡頭拍攝特點決定了它的編輯方式。非劇情類節目的紀實拍攝方式既有利又有弊:有利是前期拍攝可以捕捉到生活中鮮活的細節,這也是非劇情類節目紀實性的魅力所在;不利是鏡頭不準確,或拍攝過程中沒有機會使鏡頭拍攝得充分,但觀眾并不會因為拍攝形態特殊而對節目的期望值有所降低,所以這些不足必須靠后期制作來彌補。因為節目拍攝過程并不是觀眾所關心的,他們要的是屏幕上的結果,最終的節目質量是觀眾判斷節目可看的唯一標準,鏡頭背后的那些困難并不會為觀眾所知,所以,鏡頭表達也就不能由于這些因素而降低要求。這時二度創作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電視編輯的要求之一。
從節目內容來看,非劇情類節目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節目載體,節目表現的“故事”并非虛構,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既然是真人真事,電視拍攝如何去表現這些“真實”。既然是生活原生態,就必須用鏡頭去捕捉生活細節、截取生活的段落,在生活原生態下記錄真人真事的某些片段,實現電視表意的目的,而不是為拍攝的便利去安排,擺拍生活組節。為拍攝的便利而進行“安排”,會使被拍攝對象失去生活原生的狀態,失去表現的張力和意義。
非劇情類節目鏡頭條亂的特征,也是因為拍攝時鏡頭分解與拍攝同步進行導致的。從鏡頭拍攝的角度,理想的方式是拍攝者事先根據拍攝內容及表現方式對節目需要的鏡頭進行明確的構思,然后按鏡頭表意的需要去拾取鏡頭。來自生活原生態的拍攝內容在拍攝前和拍攝中具有某種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使前期只能有一個拍攝大綱,而無法像電視劇那樣完成分鏡頭劇本的創作,拍攝者也無法在拍攝前對鏡頭有清晰的了解,甚至多數時候拍攝者都不知道被拍攝者的下一個活動空間在何處,只能一邊拍攝一邊分解鏡頭。這種困局是由于鏡頭拾取與被拍攝對象活動的同時性造成的,這些即興抓取的鏡頭不能像劇情類節目那樣可以事先設計表現方式。正是由于無法在拍攝前對需要的鏡頭進行思考、分解,導致了當需要表現拍攝內容時,鏡頭卻不一定能達到編輯要求的結果。而二度創作卻要求先把被拍攝者的活動拍攝下來,然后再討論鏡頭能否完成表意。鏡頭能否完成表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拍攝者的經驗和機遇,拍攝者如果經驗豐富,拍攝時運氣又好,即使鏡頭不一定按某種邏輯順序拍攝,在后期編輯中也是能夠實現表意的,甚至會發現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鏡頭,這正是非劇情類節目吸引人的所在。
二度創作的重要,首先是由于非劇情類節目在前期創作中的不確定性大致的。這種不確定性,可能發生意外,也可能出現未知,同時帶來懸念。這種未知、懸念也給編導的后期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能。編輯在理解這種不確定時,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給二度創作帶來的空間,還要看到不確定性要求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足夠的控制力才能掌控。不確定性不意味著編導可以隨意處理,如果那樣,即使二度創作意識再強,也會于事無補,讓節目呈現出一盤散沙。不確定性是在編導可控制范圍之內的,是與拍攝題材相關的某些細節的不確定性。要先理解了這個因素,再來考慮不確定性給二度創作帶來的有利一面。其次,編導在后期創作過程中對素材會有不同的理解,這體現在對節目素材加工整理直至最后編輯完成的過程中。前期的不確定性使后期創作時可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同樣的素材,而不同的理解可能表達不同的主題,這也給后期二度創作提供了可能性。二度創作意識的強弱也是編導編輯能力的體現。
強調電視“載體”的重要性。電視節目如果沒有基本載體,那么其表意必定困難。但在尋找這個載體即節目的前期拍攝過程中,一些需要的內容或鏡頭因為某種原因而失去了拍攝時機,于是創作者便常有一種“拖一拖”的心態,對沒有拍攝到的內容,不是去尋找可替代的內容,而是寄希望于節目的后期編輯,把它當成萬能的手段,忽視前期拍攝過程中的補救措施,結果貽誤了補救的機會,等到后期編輯時才發現一些內容并不是后期編輯能解決的。電視節目的前后期創作雖然是兩個階段,但這二者卻密不可分,雖然前期創作可以給后期創作留下一定的創作空間,后期創作也能夠彌補前期創作中的一些不足,但畢竟這種互補只是一定范圍內的修正,并不是萬能的手段,這是一個成熟編導必須認識到的。在電視節目的前期拍攝過程中,在多數情況下,無論是鏡頭拍攝還是內容設計,與最終的結果相比較都是在做“減法”,這是創作者在創作中無法控制的。最終節目和創作者初期的想法很有可能有較大的距離。如果在前期拍攝中還把一些重要的內容問題寄希望于后期編輯解決,那么后期編輯就會失去表達的載體,再做“減法”,在內容表達上顯然就會出現“無米之炊”的情形。僥幸心理是在前期拍攝中必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