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晶
(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00)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契爾·索勒·普爾提出。媒體融合的環境下,來自網絡的不實信息和假新聞也是“防不勝防”。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做好醫療新聞報道更顯重要。從獲取線索源上把關,采寫出感人、溫暖的醫療新聞報道。
醫療新聞報道的新聞線索一般來自醫院宣傳干事的新聞通訊,或來自醫院主管部門的會議通稿。在融媒體時代,各類信息都呈現“爆炸式”的涌現,真與假、對與錯,都需要新聞報道者去識別。在醫療新聞報道中,最“笨”的方法是記者跟隨查房。
在查房中,醫生會對病房中的每一位患者進行咨詢和調整用藥,這個時候就是醫療戰線記者積累醫學知識的時候,也是記者能夠和醫生、護士溝通和學習, 掌握行業規律、 熟悉醫學術語、成為“專家”的過程。查房也能夠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病例了解到患者背后是否有感人的故事。
2018 年3 月,《新晚報》醫療戰線記者在醫院和醫生查房時,聽護士們說病房患兒一位家長徒手接住了一位墜樓男孩,迅速來到新聞現場,核實并采訪到了《恐高老人爬上房頂接住跳樓男孩》的報道,挖掘了這位家長為病房白血病患兒籌建了白血病愛心廚房,在報道持續升溫下,又組織了愛心廚房的義賣,為白血病患兒籌得了米、面、油等,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對于醫療戰線記者來說,新聞感是源于對醫療行業的了解和熟悉, 在平淡無奇的醫療會議背后,“挖” 出新聞線索。
在醫療學術會議上,會對病種的發病率、死亡率進行分析和總結,這其中都是來自全國的調研報告,有大數據在里面,可以給讀者以健康提示。大數據時代,在新聞傳播中掌握大數據思維方式,我們并不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剖析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的事情,就能挖掘出重大的新聞線索,呈現出新聞的價值。
2019 年10 月22 日,東北網發布的一篇《我省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前移至30~40 歲 心梗要不要直接要看OCT》這是記者在哈醫大二院心內科舉辦的“中國OCT 卓越培訓中心復雜病變進階培訓班”上,了解到OCT(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數據庫樣本數已突破萬例, OCT數據庫對其發病特點、人群分布和治療策略等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從而了解到了心梗發病的特點與預防。這便是一篇基于醫療會議大數據發布中,尋找到的醫療服務線索。
醫療新聞報道對醫療的專業性和記者新聞采寫能力的專業性都有要求,醫療新聞專業性很強,這體現在相關醫學術語的晦澀難懂、醫療學科分支眾多,這對于醫療新聞報道者來說難度不小,既要準備表達出醫療相關術語與治療、預防,又要體現新聞的專業性,按照新聞專業的標準與要求去完成醫療新聞采寫。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屬性,新聞報道對民眾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其真實性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實的新聞報道比一般的不實社會評價對名譽權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2019 年4 月26 日,網上瘋傳 “上海濟仁醫院醫生被銬事件”,網友紛紛指責警方“傷醫”和患者。而調查結果與網傳情況有多處不符,醫患雙方沖突致雙方均受傷,民警的處置符合《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等法律規定。
面對尚未核實和采訪的新聞真相,在融媒體時代,經過快速傳播,很容易發酵,引發輿情。醫療新聞事件,涉及的當事人很多,在采訪中,要對涉及的每一方都要進行實地核實采訪,為讀者和公眾還原事件的真相。
在融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的輿論生態中,追逐速度的代價就是放棄了新聞工作中最基本的核實責任,存在瑕疵的報道一旦發出后,很快就會遭遇事件的反轉,令新聞業持續陷入合法性流失的風險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專業媒體適當地讓新聞慢下來。尤其是醫療新聞報道,因為其專業性極強,記者必須慢下來,學習醫學知識,核實事件真相,才能更加真實、準確的報道。
2018 年7 月19 日 ,《魯中晨報》報道的《淄博從未進過長春長生生物生產的疫苗》中“記者從淄博市食品藥品監督局了解到,淄博沒有進過該企業生產的疫苗,市民不管是接種百白破疫苗還是狂犬病疫苗都是安全的。” 報道見報后,市民拿出了自己孩子的接種長春長生生產的疫苗記錄,著實“打臉”了媒體。《魯中晨報》在微信公眾號對此發布了致歉聲明。
記者如果“慢一點”,全方位、多角度的核實采訪,那么最后呈現的醫療新聞報道就可以使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情況,不會出現“烏龍”。
醫療新聞報道中,患者是重要的一個采訪元素,但醫療戰線記者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
醫療活動以患病的自然人為對象,就醫療行為而言,求醫者的病情以及姓名、住址、家庭狀況等等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必須加以保密的私人信息,未經當事人許可不得向無關者公開,包括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披露。
醫療案例報道,涉及患者一定要化名,不能將病情細節詳細描述,避免“對號入座”,暴露患者隱私。醫療新聞報道目的是讓讀者獲得健康知識,提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撕患者傷口,將患者的傷痛暴露在大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