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輝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巖臘九年制學校,安順 561000)
有諺語說“文如其人”,從理論上講,文品和自身的文學素養大致是成正比的,因此,如果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學生人格修養,如文學作者所倡導的價值觀,在社會發展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其傳遞的思想和審美觀念等,都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其深入的了解,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因此,必須要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引導,重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文學素養的有效培養,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和事物的認識,引導學生在遇到問題和分析問題時,能樹立長遠的目光,不會因為一些“眼前的茍且”而受影響,造成不良的后果。如通過閱讀國內外的經典文學名著,吸收作家在作品中傳遞出來的人生感悟,從而對自己的發展做指引,起到“正三觀、樹人格”的作用。
文學是語言藝術,語文教學最基礎的就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能熟練地掌握語言并應用到實踐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文學創作中,很多作家都會追求和挖掘語言的藝術價值,在推動文字規范化發展的同時,通過不斷的創作打開新的詩意世界,并對文字進行豐富和拓展,仔細品讀這些文學作品,能有效增強語言學習能力,最終推動語文學習“更上一層樓”。
中學語文教學的文學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多地學習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語感,推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學習的興趣,從而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看出語文教學目標最終是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新的語文教學改革和發展標準的指導下,語文課程教學是開啟學生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戶。因此,語文教學也應該站在文學、文化的立場上,更高層次地引導學生體味文學作品,吸收更多的精神食糧,從而真正提升語文素養。要達到如此目的,就需要重視對文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進。
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學方法和模式都有了新的發展和探討,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推行和應用的范圍仍然不多,新的教學發展階段,語文教師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重視對文學作品內涵的挖掘,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教學法,將文學作品與教學結合,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也能提升教學的效果。如將具體的文學作品內容設置成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也能提升教學的效果。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明確當前初中生的特點,他們正處于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對外界有較強的好奇心,個性化比較顯著,教學中要滿足學生的發展,平衡好語言訓練和文學教學的內容比例,了解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除對字詞解釋、修辭手法等講解,要把握好整體的文學作品的教學,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除了日常的語文教學之外,還要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給學生更多的教學體驗,讓學生能真正喜歡語文、愛上文學。例如:
1.開設朗誦比賽課
讓學生在朗讀中能將語言具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更好地走進文學的藝術境界中,用心感悟情感。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情感地朗誦課文,是語文基本功的要求。開設朗讀課,舉行朗讀比賽,能鼓勵學生多了解文學作品,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意境和情感,加深理解,提升文學修養。
2.開設口語表達課
課程標準對口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語音清晰,語句連貫,表達準確。開設專門的表達課,或者以演講等方式,選用不同的主體,讓學生能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如可以利用語文課前5 分鐘的時間進行演講,可以講述自己所閱讀的文學作品中的名人軼事,也可發表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引經據典抒發己見,讓學生能大方流暢地表達自己。
3.舉辦文學講座,開設閱讀輔導課
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學生僅僅學習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是遠遠不夠的,要鼓勵學生能在課余時間多了解、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可以采用文學講座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開闊其眼界,豐富其思想。同時,當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接收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學生多停留在表面形式的閱讀,即“淺閱讀”,很難真正走入文字中,有必要引導學生閱讀名著,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積累感受文字傳承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培養文學素養。
初中生語文學習中也會存在差異,素質教育理念下,承認并尊重學生差異的存在,對學生文學閱讀的標準也要多元化,針對不同的學生,閱讀的標準也要體現出差異性,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興趣,因人而異,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喜歡歷史作品,有的喜歡紀實作品,有的喜歡科幻作品,都要加以尊重,并積極引導,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及品評能力。
從初中生的發展來看,在學習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因此,文學教育中,也可以通過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來實現。避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進入校園,同時,可以舉辦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如舉辦校園閱讀星評比、文學朗讀比賽等活動,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更深更廣地感受文學的熏陶,推動其自覺性地進行閱讀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