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調查分析,認為當前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呈現形式化傾向、學生對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度不夠等問題,論述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建立健全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體系;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完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科學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 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 現狀調查?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023-02
由于社會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經濟發達地區相對滯后,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區域內的教育水平,培養高素質、高科技人才是關鍵,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故提高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但就目前來說,傳統的認知說理、理論灌輸等方法已難以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體驗式教學法更加關注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也更加重視實踐技能的獲得,使學生通過自主體驗,更好地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能夠解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針對性、創新性的問題。為了了解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現狀,從而有針對性地完善,本課題組成員對廣西桂林地區的幾所高校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對這些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概況。2019年3月至5月,課題組成員對桂林地區幾所高校就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與訪談兩種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針對高校四個年級在校學生,訪談對象包括少數大學生及高校相關教師。問卷發放800分,一共回收756份,有效率為94.5%。調查內容涉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現狀及取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法、形式、內容及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情況等。考慮到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調查對象涵蓋大一到大四四個年級的學生,各發放調查問卷200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具體如下:
1.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程度不高。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不僅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社會,聯合整個社會力量來共同承擔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立足社會本位,把握時代背景及發展的趨勢,把準整個社會的心理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規范引領全民社會價值體系,讓全體大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進而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而在實際調查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局限于學校,甚至僅落在專職的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肩上。在問卷調查中,關于問題“您當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的回答,被調查學生中62%選擇學校,17%選擇家庭,21%選擇社會;在對問題“您覺得生活中對個人思想道德影響主要來自?”的回答中,有51%的學生選擇來自社會,32%的學生選擇來自學校,僅有不足17%的學生選擇來自家庭。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但學校對其的影響不一定是最大的,一方面說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說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一個大趨勢。另外,在對“學校是否創建多種社會實踐平臺,實施多元化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中,47%的學生選擇“很少”,20%的學生選擇“沒有”,33%的學生選擇“有”,但備注強調學校方面只注重專業實踐,忽視政治思想的表現與職業道德相關培訓體驗。這些都說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程度不高,脫離了現代化建設和學生生活的實際社會。
2.高校體驗式教育呈現形式化傾向。大多數高校經過長達多年的積累、提煉而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校園文化特色,比如定期舉辦大學生科技藝術節、大學生淘寶節、“校園十佳民歌手”、“三下鄉”志愿者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動,這些活動對于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能夠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的推廣很多時候都流于形式,看上去熱鬧,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興趣不大。在對“你如何看待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問題的回答中,只有23%的學生選擇“積極參與,頗有收獲”,35%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將近一半的學生選擇“被動參與,疲于應付”。在對“您認為搭建校內實踐平臺,著力對學生進行日常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能解決什么問題”的調查中,有高達59.9%的學生選擇“理論空洞,實踐流于形式,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有30%的學生選擇“校內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泛化,夸大政治的功能和導向性”,不到11%的學生選擇“校內實踐活動從實際生活出發,對新事物、新問題有指導作用”。這足以反映出高校校園文化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只是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某種轟動,忽視了活動被賦予的深刻內涵,內容和形式缺少新意,沒有內核,只是以固有的模式定期當作某種任務完成,讓學生覺得收獲不大,應付了事。
3.學生對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度不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大學生作為參與體驗的實踐主體,首先需要自身理念先進、參與態度積極,并且通過參與不同的實踐活動、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不斷內省反思最后才能完成綜合素質與品行的外行與內化。通過調查發現,在對“您在大學期間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問題的調查中,有69%的學生選擇“過硬的專業知識”,22%的學生選擇“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另外將近10%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多一種歷練”;在對“您對高校目前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認可嗎?”問題的調查中,選擇“不認可”的學生占49.8%,選擇“無所謂”的學生占29.9%,選擇“比較認可”和“非常認可”的學生不到20%。這些數據反映出當前很多學生注重本專業技能訓練,忽視綜合素質培養,由于學生認知不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真正落實,實效性不強。
二、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體系。教育要想見成效,必須有一個完整的保障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尤其如此。為了創新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顯成效,要集政府、社會、學校各方有效資源,從法律、制度、經費、師資、安全上給予充分保障。首先,政府或相關教育行政部門通過頒布教育法規來明確各部門職責、協調各方面工作,保障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其次,建設一支管理能力強、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高校可通過定期培訓、崗位技能比賽、外出調研學習等方式來加強教師隊伍理論水平、思想素質,提升教師工作能力。再次,加大經費投入。沒有經費作為支撐,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高校必須提前、合理規劃實踐教學相關的經費使用,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為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提供財力、物力保障。最后,加強安全教育。將安全教育始終放在第一位,時時講、刻刻講,做好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嚴格制定相關外出體驗活動的管理規章制度,提前做好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突發事件的安全預案,杜絕人為原因造成的安全隱患,為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駕護航。
(二)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完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教育理念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復雜性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處在一種“特立孤行”的局面,思政教師“單兵作戰”“相互分離”是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呈現的困境。高校應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除了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外,必須深入挖掘其他各類專業課程中潛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盡力促使每門課程都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體,成為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涵蓋并滲透在教育和實踐的各個層面,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不同學科的獨特視角、教學理念,將體驗式教學方法滲透其中。具體的做法是從當前大學生需求出發,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立足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目標和每門課程學科優勢,從頂層進行系統設計,在不同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注重“術道結合”,通過體驗式教學在專業實踐課程中的運用,讓學生實現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同時引起情感共鳴與行為認同,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例如在校內可以將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實踐課相結合,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與情感模擬,實現專業課程的價值深化與拓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求實精神與誠實守信的品質;校外可以到企業開展體驗式就業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與企業社會實踐、崗位實訓等一系列崗前職業體驗活動,讓大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清醒認識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最終知道朝著哪個方向去完善自我,進而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
(三)建立科學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實施,首先要關注整個體驗的過程,引入過程性評價機制,重視對大學生實踐環節的考核,將他們在實踐活動全過程的實際表現作為考核指標,充分對比大學生不同成長階段在思想狀況和身心狀況方面的情況,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在對比中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性來制定不同年級與不同年齡階段的評價標準,以此激發他們參與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另外,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其評價結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調節器和指揮棒,具有較強的導向功能。所以,除了重視過程,也應該重視結果。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評價結果的主要方式屬于知識應試檢測,追求分數的高低,這樣的評價方式過于片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應以促進大學生的發展為目標,評價標準應以社會的根本需求為導向,其“量化”的內容除了考核學生的認知領域,還有情感、行為領域,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客觀、科學、全面地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綜合素質,把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全方位、客觀公正地記錄學生體驗的過程、考核實踐報告結果,爭取做到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考核有據可查,嚴謹客觀,促進評價體系的科學公正。
本課題組對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現狀進行剖析,提出改進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的策略,為進一步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提供借鑒,同時也為提升民族地區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專業素養,給民族地區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范倩.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民族地區高校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LSZ023)
【作者簡介】劉勝蓉,女,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政治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vv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