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蕓 黃俊棚
[摘要] 鄉村文化的價值重構應使鄉村文化能夠連接現在和歷史。中國傳統生態美學應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涵。藝術與產業須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共振的結構中發揮作用,為鄉村營造獲得感與幸福感。古村鎮的改造應堅守權利保護和區別對待的原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執行者,應處理好對中央政策的忠實理解與執行政策過程中的獨立思考關系。鄉村文化振興,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傳統農業文明中注入現代文明的路徑,實現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關鍵詞] 鄉村建設與藝術審美;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瀘州共識
[中圖分類號] G249. 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5-0122-04
[作者] 馬蕓蕓 副研究員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成都 610072
黃俊棚 副研究員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 成都 610072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文化振興重大戰略部署,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價值、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全國鄉村文化事業發展,完善鄉村文化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華美學學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共瀘州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12月25~26日在四川省合江縣堯壩鎮共舉辦“鄉村文化振興論壇。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余位專家學者與會,共議鄉村文化振興大計,提出許多真知灼見,形成“瀘州共識”,對新時代發揮學界對鄉村文化振興的認識建言具有重要促進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審美原則與戰略思考
在主題會議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苏\圍繞鄉村群眾的藝術擔當和藝術在鄉村振興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提出讓藝術回到鄉村,回到它的起源地、回到它與鄉民生活渾然一體的狀態之中,是鄉村文化振興中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牛克誠還提出藝術與產業必須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共振的結構之中,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從而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目標,為我國全體農民營造具有獲得感與幸福感的美麗鄉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徐碧輝以區位多元化背景下的鄉鎮文化審美構建為題,提出鄉鎮審美文化中的具體的舉措,探討了在審美多樣性下的鄉鎮審美文化建設。認為對于古鎮或古村落的改造重建目標,應在傳統和現代中尋求平衡,不應僅僅是為歷史、甚至為商業用途而塑造歷史舊貌,而應是讓人宜居樂居。上海社科聯《上海社科界》雜志主編許明認為政府應有機地控制城市與鄉村互動有序的發展,即把控鄉鎮消失的時間和速度,甚至加強城市對鄉村的反饋,減輕我們在現代化進程當中城鄉互動付出的代價;并建議鄉村多建博物館。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陳文勝則認為處理好農業的資本問題、土地的問題和制度的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李健認為古村鎮的復興應該堅守權利保護和區別對待的原則;權利保護即無條件地做好古村鎮保護工作;區別對待即是全面評估古村鎮的歷史文化價值,視古村鎮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保護策略;保護工作的中心應當向歷史文化意義重大或經濟價值較高的古村鎮傾斜。四川省社科院院長向寶云研究員探討了鄉村文化的內涵外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就鄉村文化振興問題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戰略思考,一是鄉村文化的價值重構應使鄉村文化能夠連接現在和歷史,也能連接城市;二是文化經濟的這個空間中的新農村建設,它的目標應該是讓農村更加異質化以建設城市;三是文化的社會秩序,鄉村文化在我們的社會治理之中,應當發揮它的這一整合作用。
二、發掘鄉村文化振興的多維因素
大會還設立了三個分論壇,近百位學者分別就鄉村文化振興的相關問題從不同維度,各自側重地進行了多層面的深入探討。
1.關于文旅發展與鄉村振興
關于如何發揮文化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學者們從宏觀視野、以理論參照為切人口提出構想。四川省社科院蘇寧研究員以美學理論為出發點,提出中國傳統美學應當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涵。中國藝術研究院曹小鷗研究員認為中國農業社會的耕讀文化現在應有新的內涵,“耕”是農耕和產業,系農村地方產業的結合,“讀”是學習知識,耕讀文化在當前特色小鎮宜發揮獨特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杭春曉認為鄉村建設依賴的傳統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應是精神空間與物化空間的結合。中國藝術研究院汪欣研究員認為傳統村落本身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小系統,保護傳統村落十分有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者們對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實踐亦提出思考,四川師范大學任平教授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應盤活新鄉賢的價值資源,積極為新鄉賢開啟回鄉報鄉的通道。天津社會科學院張美君認為我國鄉村文化資源更多依附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內在轉化動力不足,必須借助現代市場體系力量將消費需求激活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有學者還提出應加強鄉村具體的人口構成、生產生活狀況等個案研究。也有學者認為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遺存的鄉村應建立獨特有效的發展模式等。部分學者還認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和振興,不是單純操作層面上的問題,而是與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理念和社會制度的構成密切相關的問題,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存留不少問題,改革前期是農村單方面向城市輸出人力、資金等,改革后期城市應對鄉村反哺等。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劉禎貴指出,作為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執行者,對中央政策的忠實理解與執行政策過程中的獨立思考,二者之間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統一的關系。
2.關于生態美學與鄉村文化振興
在新時代下的鄉村建設應該怎樣平衡鄉村自發的力量與外部規劃的力量,以及鄉村如何成為一個能夠有自由生長力量的文化建設目標等。濟南大學趙玉教授從生態美學的反思角度,闡述了對古鎮復興的啟示意義。西南大學張冰教授認為從園林美學的角度看,我國古鎮建設富含十分厚重的歷史底蘊。中國藝術研究院緱夢媛認為藝術家的鄉村建設應有生態保護意識,為鄉村建設服務的藝術創作不應是簡單復制。還有學者對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中的生態美學愿景提出具體策略,比如劃定鄉村文化保護區范圍;增強鄉村生態旅游對于鄉村文化建設的驅動力。
3.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
與會代表就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是干部還是農民,以及傳統文化的內涵界定、哪些方面需要傳承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普遍認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最高目標至少應有三個方面,一是人的目標,即通過鄉村文化振興提高農民的素質,重構農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二是鄉村文化生態的目標,即通過鄉村振興使鄉村文化自覺抵制不良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侵蝕;三是經濟目標,即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讓農民在鄉村轉型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應與復興相結合,認為鄉土文化并非無根之木,而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應重視禮樂文明的建設,發揮禮樂文化的社會功能。四川省政府文史館馬正平研究員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對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探討,認為家譜文化可在道德教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三、鄉村文化振興·瀘州共識
最后,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教授代表論壇發布了“鄉村文化振興·瀘州共識”。共識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深刻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意義。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成長的家園,文化是鄉村的靈魂。鄉村文化凝聚的鄉土人文之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故鄉,在國家認同和文化傳承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二是理清鄉村文化新的思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功能,提升鄉村文化價值,增強鄉村文化吸引力,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傳統農業文明中注入現代文明的路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 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