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5月6日,在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指出,要加強正面宣傳教育,進一步優化考試服務,堅持正確育人導向,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加強對中學高考標語的管理,堅決杜絕任何關于高考的炒作。
教育部再次祭出“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的禁令要求,凸顯其整肅包括“狀元熱”在內的高考歪風的決心與誠意。但鑒于熱炒“高考狀元”背后存在的利益考量與功利思維,落實這一禁令就不能只是教育部門的單打獨斗,而應是需要包括政府、企業和媒體等在內的各界聯動之事,尤其要讓其成為人人自覺“說不”的社會共識。
從表面看,宣傳“高考狀元”,似乎為同齡人或學弟學妹們樹立起學習榜樣的勵志效應。但細究其不合理、不公平之處及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弊大于利則顯而易見。比如,高考通常只是考查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能力,其成績并不能體現學生的綜合實力,尤其不能客觀反映出學生的品德素養。過分炒作“高考狀元”,難免會給社會和學校傳遞出“一俊遮百丑”的偏頗信息,此舉顯然偏離教書育人的教育主旨。
由一次性考試遴選出“高考狀元”,這無疑只是個小概率的偶然性事件,“高考狀元”的能力未必就一定優于只差一兩分的同齡學子,熱炒“高考狀元”難脫“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式,對同樣付出辛勤努力并取得不錯成績的多數學生頗顯有失公平;高考不過是取得繼續求知學習機會的一次入場比賽,仍屬人生之路的初始階段,是否成“人才”還需經社會實踐檢驗,畢竟從“高考狀元”到“職場狀元”還有不小的距離,讓孩子過早背負過多的名利之累,對孩子日后的成長成才都未必是件好事。
禁炒“高考狀元”,“高考狀元”的母校、考取的高校責無旁貸,畢竟這是關乎素質教育和教書育人的大事。但個中的利益考量則需要從思想上摒棄和制度上規避。比如,借炒“高考狀元”揚名聲、攬生源,對相關校領導和任課教師論功行賞、提薪升職等。落實“禁炒令”,還需有效擺平相關的利益訴求。
政府的帶頭效應不可或缺。某校出了個“高考狀元”,高興的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更有希冀獲得政績的政府官員。教育部的禁令不能只對學校有效,更應對政府具有約束力。拿納稅人的錢重獎“高考狀元”,不僅不合理、不可為,更應受到問責查究。政府還需嚴令新聞媒體,不得為熱炒“高考狀元”搖旗吶喊和推波助瀾。
至于企業以贊助或慈善的名義重獎“高考狀元”,雖不無支持教育和激勵學子的善意初衷,但客觀上卻起到了為熱炒“高考狀元”風潮添柴加火的助推效應。政府應引導他們從追求捐資助學效益最大化、作用長期化、發放公平化的更深層面,通過入情入理的分析與疏導,讓其將重獎“高考狀元”的獎學功能逐漸移植到對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和貧困學生扶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