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 要:通過對我國開展“保險+期貨”模式的主要原因加以介紹,同時指出我國農產品的價格風險及其管理工具,并且闡述推廣農產品價格保險的難點,進而提出“保險+期貨”模式下農產品價格保險風險分散的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價格保險;風險分散;“保險+期貨”
在長期受到國內外宏觀經濟周期持續變化以及農業供給側不斷改革等因素影響的狀況下,我國農產品價格時有變動。除此之外,由于農產品極易受天氣、氣候等因素影響,其風險性極高。因此,當前“保險+期貨”的模式已經逐漸成為了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的關鍵模式,有關部門應當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一、開展“保險+期貨”模式的主要原因
1.試點推廣
在2016年,我國政府部門發布了相關文件,開啟了推廣“保險+期貨”模式下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的大門。因為該模式、試點獲得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其主要任務便是爭取可以把保障農產品價格的方法,從傳統的“臨儲”方式演化為“市場化”。這主要是由于國家逐步意識到了農產品價格保險對于維持農產品市場秩序、補貼農戶損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國家方針的轉變
“臨儲”方針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我國政府對農產品進行收購的一項方針,該方針會使政府承擔農產品價格的各種風險,然而也使得農產品市場整體價格能夠處于較穩定的狀況。然而,在政府收購農產品規模逐漸擴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只能對農產品的收儲價格進行一定程度的下調,對“收儲”方針進行改革,但是此種改革已經逐漸失效。
3.國際市場的沖擊
我國和澳大利亞、東盟、新加坡、韓國以及智利等地區、國家簽訂多邊貿易區,加之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逐步落實,導致國內許多種農產品價格因此遭受嚴重影響,受到了國際市場的強烈沖擊。
二、我國農產品的價格風險及其管理工具
1.農產品價格風險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政府有關部門長期都會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向廣大農戶收購大量農產品,在有關政策方針的影響下,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常年保持在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態。但是,在我國農產品價格有關制度不斷進行改革的狀況下,價格逐漸回歸市場,其對農產品供需、生產等方面的調節作用日益明顯,同時也加大了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風險。與此同時,受到政治格局改變、氣候轉變等影響,使得農產品市場未來擁有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2.風險管理工具
對于農產品而言,大部分農產品都屬于“同質性”的產品,其供需、生產等都較為分散,這便極易致使大部分農產品經營方也是農產品價格接收方。在我國市場化逐年提升、市場一體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層級、區域的相同農產品基本能夠保持在一個相對一致的特征以及價格波動趨勢,比如一旦玉米的價格出現下跌,那么所有的玉米種植戶收入都會有所降低;而一旦玉米的價格出現上漲,那么所有的玉米種植戶收入均會有所提高。由此可見,農產品價格的風險系統性較為明顯,而此特性與傳統的保險理論當中“獨立性風險”相關要求是不符合的,這就使風險分散的難度加大,應當借助期貨市場對沖機制展開全面管理,也就是在同一時間的期貨、現貨兩大市場中展開同種類、等數量、反方向的交易,進而將其中一個市場獲得的盈利彌補到另外一個市場的虧損當中,進而對價格進行鎖定。因此,如今較為有效的最優風險管理工具便是期權以及期貨,經由期權和期貨的交易對價格風險進行及時分散和轉移。
三、推廣農產品價格保險的難點
1.保險覆蓋面不廣
因為當前農產品價格保險最主要的保險目標為大豆以及玉米等農作物,使得保險品種較為單一,同時有關保險公司向農戶提供的保險只包含了收獲農產品時期的農產品價格,一旦保險合同最終到期,加之農產品現貨市場價格和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存在較大的差異,且這也是理賠工作的唯一憑證,將會使廣大農戶采購期貨的熱情被大幅度降低。
2.農戶和保險公司間的矛盾
在銷售保險的過程中,主要包含了保險簽單、承保、勘查定損以及災后的理賠等工作內容。其中,在保險理賠層面主要存在的風險將會體現在賠付比例以及賠付標準等方面。
在賠付的標準層面,如今大部分的保險銷售人員尚不能有效區別理賠時農戶應當具備的理賠條件,例如根據不同種類的農地,最終理賠的金額也是不同的。長此以往,便會使得農戶無法弄清自己應當獲得的理賠金額,最終引發對相應保險公司的不滿情緒。
除此之外,按照農產品類型的不同、農產品面積的差異性以及農產品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時不同的受損情況,其相應的理賠金額也各自不同,也會導致農戶滋生出對保險公司的不滿情緒,最終使得廣大農戶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嚴重。
3.制定保險價格的難題
在當前制定農產品保險價格的時候,還較為缺乏參考性較高的、有效且科學的價格形成機制,加之農產品價格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最終將會致使農產品的預期價格和農產品的實際價格存在極大的差距。對于玉米、大豆等少部分農產品來說,由于其屬于上市的期貨品種,通常都會在期貨農產品市場當中擁有較長的運行時間,同時其價格的發現功能也較為穩定,從理論上來看,期貨農產品的價格正常都會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然而,實際的玉米農產品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尚不明顯,而雞蛋相應期貨上市時間也很短,其市場的運行機制如今并不健全,所以其價格的參考價值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四、“保險+期貨”模式下農產品價格保險風險分散的合理化建議
1.構建健全的政策支撐系統
(1)在選擇以及擴大“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時,需要明確的第一目標,應當是期貨農產品價格的發現功能較為充分、市場化的程度較高以及期貨農產品的交易較為活躍等,并且保證按照品種的不同制定相應的政策,推廣過程也應當循序漸進,進而使承保農產品的品種范圍逐漸擴大。
(2)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注重政府補貼政策的全面落實。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把臨儲收購財政支出以及現行目標價格補貼根據一定的比例轉化成農產品價格保險的補助保費,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政府財政的支出有所降低、補貼的效率有所提高,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農戶自身利益實現最大化。政府有關部門還應當大力推廣試點對于重點糧食農作物期貨價格保險提供保費補貼,并且將大豆、玉米以及棉花等重點農作物列為主要試點作物,并且優先列為試點區域;在試點結構上,按照當前狀況采取合適的政策,諸如農戶自繳、中央補貼以及省市配套等。
2.全面提升農戶的風控意識
因為大部分農戶當前的自身預防風險意識、文化水平都普遍較低,農戶參保的路途依然十分坎坷,屬于一項長期性的工作。然而類似于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此過程的期待價值極高,主要體現在:
(1)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增加對農戶相關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定期為其舉辦專題的培訓、學習等活動,將培訓重點放在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管理以及生產經營者對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及其管理工具的掌握程度。
(2)農產品的相應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需要主動參與到為廣大農戶提供農產品價格風險識別、預防等教育類活動當中,并且將主要精力放在幫助農戶對農產品價格保險主要類型、內容等加以了解,進而確保農戶的風險管理能力、意識等得到全面提升,最終使農戶參保市場化早日實現。
(3)如今政府有關部門依然需要在農戶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的時候提供相應的財政補貼,以便使其購買相應保險的投入成本有所降低,從而借助外部因素提升農戶參保的積極性,最終確保農戶能夠收獲相應的農產品價格保障。
3.完善風險管理體制
對當前風險管理體制加以完善,能夠使“保險+期貨”模式的風險規避能力被充分發揮出來。總體來看,有關部門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價格發現機制方面:對此機制進行綜合考慮后能夠發現,期貨農產品市場所具備的權威性、獨立性、連續性、公開性以及透明性等特征,與選取價格遭遇的困難是相符的。然而如今期貨農產品市場自身存在諸多問題,其價格發現功能尚不健全,所以有關部門在對目標價格進行選取的時候,應當對價格指數以及歷史狀況等因素進行全面結合。
(2)風險分散機制方面:創新場外期權相應機制,主要是結合現有農產品價格保險的具體狀況,研發新產品、新險種,以便最大限度地使交易效率提升、交易成本下降。
(3)場內期權方面:當前我國相應交易所經過長期研究、調查,正致力于早日實現場內期權的早日推出。
(4)長效合作機制方面:國家有關政府部門應當予以政策引導,并且搭建有關的合作系統,以便確保期貨公司以及保險公司順利實現跨行業的對接,進而在期貨農產品價格保險層面實現創新。
4.對期貨市場進行優化
對新品種進行研發,對上市品種的相應制度以及結構加以全方位完善。有關部門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針對品種上市層面,有關部門應當從以往的審批制度轉化為成核準制度,同時期貨監管部門應當主動組建決策機構,這對于審批專業性的提升以及審批權力的全面集中都是極為有利的。對于價格容易發生波動、規模大且擁有較高市場化程度的農產品來說,有關部門應當早日進行開發上市。
(2)引導交易所進一步實驗、研究農產品期權期貨產品,并且在最合適的時期推動新產品上市。
(3)完善農產品市場化創新體系,對于部分期貨農產品品種上市,可以采用試點的方式開展。
(4)政府部門減少不必要的市場干預,讓市場合理地決定價格,使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被充分發揮出來。
5.對各環節的制度加以規范
如今政府對于“保險+期貨”模式的支持力度很大,其推行時間也較早,同時被列入有關文件當中,然而其實際落實依舊存在很多不到位之處,有關部門應當對其落實的各個環節制度加以全面規范:
(1)相比于傳統保險,農產品價格保險風險分散方式以及業務流程改變較大,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現有保險的特征,對新產品流程的梳理加以推動,進而對相應流程規范以及制度安排加以全面優化。與此同時,對“保險+期貨”模式的工作環節予以高度關注,對國內外成功經驗加以借鑒和引用,對相關風險加以全面規避,對有關制度加以完善,進而使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使雙方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2)在完善制度的過程中,讓保險公司能夠將購買看跌期權列入再保險的項目當中,同時免除期貨公司獲賠時需上繳稅務。此外,對于不同地區合作社以及廣大農戶而言,有關部門也應當為其制定相應方針政策,確保將“保險+期貨”模式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3)從制度層面保護其他農產品保險創新險種,予以一定程度的資金支持,同時鼓勵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研發新產品,使金融業能夠與之共同進步、創新。
總體而言,近些年我國以美國“保險+期貨”模式為參考在此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也在對此模式進行持續創新,以便使其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產品價格風險,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有關部門應當針對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以便確保農產品市場健康、長遠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趙璨.農產品價格保險風險分散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12):28-29.
[2]陶天龍.基于期貨期權市場的農產品價格保險風險對沖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
[3]張峭.基于期貨市場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產品設計與風險分散[J].農業展望,2016,12(04):64-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