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絨 趙彥風
[摘要]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從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實踐教學的體系性、師資隊伍的服務性、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性、課程考核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入手,努力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歷史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2-0018-03
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中,熟練掌握社會生產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活動的技術人才或專業人才。本科應用型人才應該具有較強的獲取知識能力、應用知識能力、職業發展與創新能力,具備較寬的學科知識背景及一定的研究能力,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成了各個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同探索的目標,商洛學院自2006年升本以來,逐步確立了“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務基層,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在此目標定位下,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努力探索應用型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歷經2009版、2012版、2012修訂版、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在探索應用型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筆者作為這一探索的親歷者,把我們的探索與大家分享,求教于專家學者,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應用型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課程設置要體現應用性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以專業能力為核心,強調知識的集成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核心骨干課程要依據教指委的專業規范,非核心課程要加大選修靈活度。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突出應用性、實踐性,以應用型崗位需求為出發點,綜合分析本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要求,合理增減課程門數及學時數,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一)提高通識課的學分比例
通識課包括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和公共基礎選修課程。公共基礎選修課程一般都是跨專業的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個人喜好來選修。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含專業選修課)。培養應用型人才應提高通識課的學分比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通識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在不斷提高: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為32.8%,2012修訂版為33%,2016版提高到39.5%。
(二)提高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就要提高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為17%,2012修訂版為23.4%,2016版為40.8%,理論學分則由83%降到59.2%。
(三)增加選修課的備選項與學分,并重視地方史課程
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應該大幅度增加選修課的備選項與學分,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選修課過去基本上是二選一,現在基本上都是四選一。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為9.9%,2012修訂版為10.2%,2016版提高到11.1%。我系自建系以來其選修課中一直都有地方史課程,“商洛及陜西歷史述略”獲2003年省級精品課,現在又增加了“商洛史專題”“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發與利用”等地方史課程,把商洛地方史研究運用于教學,讓學生感受商洛革命老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好地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與發展狀況,提高學生服務地方的意識與能力。
二、實踐教學要形成完整體系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不僅要提高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而且要充實實踐教學的內涵,使實踐教學的設計更合理。在實踐教學內容上,要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原則,把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結合起來,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實踐活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全程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每門專業課程都有8學時課內實踐環節,每學期都有2周的集中實踐,形成了每學期都有實踐課,實踐課程4年全覆蓋的局面。每屆學生的集中實踐有2周的軍訓與入學教育、4次公益勞動、2周畢業教育、3次社會實踐、2周教育見習、12周教育實習、1次專業認知實習、3次課程論文、5次課程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通過教學參觀、專業考察開闊學生視野
歷史學專業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物,考察歷史遺存,以開闊學生眼界,增長學生專業知識,進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考察、參觀地點的選擇,可以校內校外相結合。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有校內參觀考察基地2個,分別是與“考古學通論”課程相關的生物學院的土壤、植被標本展室,建工學院的地質地貌模型展室。集體組織的校外參觀考察基地30多個,分為長安古都、漢唐古風、圣地延安、商於古道和秦楚古道5大篇章,分成5條線路。第一條線路:法門寺、乾陵、昭陵、茂陵、陜西歷史博物館、大慈恩寺、大雁塔、碑林博物館、明城墻、鐘鼓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半坡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院、華清池等。第二條線路:黃帝陵、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鳳凰山麓革命舊址、寶塔山、清涼山等。第三條線路:河南內鄉縣衙、商南闖王寨、丹鳳武關遺址、丹鳳船幫會館、商山四皓墓、棣花古鎮等。第四條線路:湖北上津古城、山陽漫川古鎮、柞水鳳凰古鎮。第五條線路:商洛市博物館、商洛市城郊巴人洞、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群、丹鳳縣羅公砭及崖墓群等。另外,還有分散的專業考察,是學生利用假期按照要求自行進行的專業考察,需要寫考察報告,開學后上交。
(二)通過課程論文、畢業論文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
撰寫課程論文、畢業論文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幾乎都有小論文,而作為實踐課程單列的課程論文有3次,這3次課程論文是按照畢業論文的要求進行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史學論文的寫作規范,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課程論文一般是在開學初布置給學生,學期末上交。畢業論文的要求則更嚴格,為給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理論基礎,我們在第六學期專門開設了“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第六學期末正式啟動畢業論文的安排與指導,先把所有指導老師的研究方向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填報志愿的方式選擇指導老師,每個學生可以填2個志愿,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志愿合理調配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在放暑假前與學生見面,安排畢業論文的前期指導工作,并建論文指導群以便及時聯系指導,做到早準備、早修改,從而保證論文按時、保質完成。
(三)通過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訓練學生的教師職業能力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中小學教育合格教師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基本技能的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鞏固提高;可使學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中小學教育、教學及管理規律,培養其獨立從事中小學教育的綜合能力。教育見習是教育實習的前奏和序曲,教育見習的重點是“觀摩”,而教育實習的重點是“操作”。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配合“歷史教學方法與設計”課程,在第六學期安排了為期2周的教育見習。教育見習的主要內容:一是教學工作見習,主要包括聽課、學寫教案、試講。二是班級工作見習。
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教育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實習時間由過去的10周延長到現在的12周,并有固定的實習基地30個。實習生擔負著雙重角色:一是作為學生,學習掌握教育和教學能力,逐步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過渡。二是作為中小學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中小學生,并搞好教育管理。教育實習的主要任務:一是教學工作實習。它包括了解新課標、聽課、備課、編寫教案、試講、上課、評課、課后輔導、作業批改與講評、考試與成績評定、教學評價、專題總結等。二是班主任工作實習。初步掌握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環節的基本技能,提高教育管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是教育調查。
(四)通過課外創新創業訓練及各種比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課外創新創業訓練活動是課內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延續和深化,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也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主要環節。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參加各類科學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科學創新活動包括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參與科研項目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等。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咨詢輔導、公益勞動等。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各級各類文體競賽活動及社團活動等。制訂課外創新創業訓練學分認定辦法或細則,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6個課外創新創業訓練學分方能畢業。
近年來,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積極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積極申報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項目。多位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尤其是獲得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的S同學,他主持的“020模式下的私人定制——創意策劃”項目,不但注冊成立創意工作室,而且還成功與商洛市郵政局、聯通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既實現了贏利也服務了地方社會。歷史系每年舉辦2次學生教學技能比賽,并帶領學生參加全國講課比賽。近年來,多位學生在全國歷史學本科生教學技能比賽中獲得二等獎、三等獎。
(五)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專業見習基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見習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所在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與相關單位簽約,建立常態化的見習基地。商洛學院先后與商洛市博物館、商洛市方志辦、商洛市黨史辦等單位或部門簽約,建立了合作關系,歷史學專業學生可在閑暇時間去這些單位見習,觀摩或幫助他們整理資料,整理文物,也可成為商洛市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這樣既可使學生得到鍛煉又可增長學生見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和提高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意識和能力
伴隨著學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目標定位的確立,教師隊伍建設也有了新的要求,這就是加強和提高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意識和能力。近年來,商洛學院實行根植地方行動計劃,要求教師進政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鄉村、深入基層、服務地方,積極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來,歷史學專業教師先后獲得了“商洛歷史專題研究”“商洛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及對策研究”“商於古道的歷史作用研究”等省級科研立項,發表論文若干篇。歷史系Y教授曾經組織、監制并12次主講了商洛電視臺“商洛講壇”和“商洛論壇”的歷史文化節目,還獲聘為商洛市委、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教師們服務地方項目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既提高了教師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意識和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服務地方的意識,從而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四、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為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須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的教師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師立項的教改項目有“國外著名高校歷史學本科教學模式借鑒研究”“歷史專業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探究”等,發表教改論文10多篇,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比較式、圖表式、學生自主講授式、情景模擬式等教學方法開展課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程考核方式要靈活多樣
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生成績的評定必須與能力提高相結合,這就需要加強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提高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商洛學院歷史學專業把一般課程的平時成績比例由過去的20%提高到30%,個別實踐性強的課程比例更高,如“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歷史教學方法與設計”等課程的平時成績則占40%。筆者認為平時成績的占比應達到50%左右。平時成績的考查點應該靈活多樣,最基本的有課堂出勤率,作業(數量、質量),課堂表現(紀律、回答問題),課堂筆記和讀書筆記,討論課上對問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探究的深淺度,史學小論文的質量等。期末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也應該靈活多樣,考試內容既要包括考查基礎知識的客觀題(占總分的60%左右),也要包括考查能力水平的主觀題(占總分的40%左右)。考試題型也應該多樣化,如填空、選擇、辨析、名詞解釋、列舉、簡答、論述、材料分析等,歷史文選課程的考試題型還可以有注音、翻譯、標點斷句等。考試方法也應該靈活多樣,閉卷與開卷及筆試與口試相結合。讓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的組成多元化,既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考查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考查學生的能力水平,評價依據更實際,評價結果更科學。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教學內容與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積極努力,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