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形勢,提出全面提升廣西貧困地區扶貧成效的建議:加強廣西貧困地區開發規劃,增強工作前瞻性;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邊境貿易活力;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因勢利導推動改革,激活貧困地區活力;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均衡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蓄持久長遠發展的原動力;注重貧困地區的文化傳承,搞活文化經濟。
【關鍵詞】廣西貧困地區? 脫貧攻堅? 扶貧成效?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007-03
廣西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存在不少連片特困區。長期以來,國家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特別是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后,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脫貧攻堅新的歷史時期,掀開了廣西扶貧工作嶄新的一頁。廣西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國貧困人口超500萬的6個省區之一,時間緊、任務重,迫切需要廣西采取非常措施、非常手段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扶貧開發成效明顯,主要體現在重要民生指標高速增長、貧困人口數急劇減少、重要經濟指標持續攀升。但是,也暴露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體現為教育發展和網絡發展滯后、部分縣有的指標呈現下降趨勢。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廣西必須加快工作步伐,全面提升貧困地區的扶貧成效,助推貧困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廣西貧困地區扶貧成效,特作如下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廣西貧困地區開發規劃,增強工作前瞻性
政府干預是廣西貧困地區盡快擺脫貧困陷阱的有效方法。政府干預的方式方法很多,而加強對廣西貧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開發規劃為重中之重。廣西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規劃,要依托本地旅游、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的特質,著力規劃引進和培育動力強的大企業、大基地和產業集群,特別是要把桂西北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強規劃貧困農村地區交通發展綱要,主動接通區域交通主干網絡,打通桂西北貧困地區連接云南、貴州的斷頭路,實現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結合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實際情況,布局貧困地區的農牧業;把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扭轉生態條件脆弱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低的態勢,謀劃生態經濟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納入總體規劃,與經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實。
二、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邊境貿易活力
廣西的貧困地區中有那坡縣、靖西市、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等為邊境縣,邊境地區貿易直接輻射到的貧困縣有崇左的天等縣、百色市其余貧困縣,著力運用沿邊優勢,發揮外部經濟效應,發展邊貿經濟大有可為。要升級貧困地區口岸基礎設施,加強邊境貧困地區與越南臨近區域海上、陸上、空中、網上對接,積極服務于構建便捷高效的南向大通道。指導組建邊民協作組,引導邊民抱團發展加工貿易,再通過“聯想效應”帶動其他方面的貿易發展。嘗試設立加工生產企業簽訂供貨協議,探索邊境貿易互市產品落地加工。試行貧困地區邊貿稅收優惠政策,減輕那坡縣、靖西市、大新縣等縣邊貿企業稅負。開展貧困邊民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務輸出的能力水平。建立健全龍州、憑祥、東興的邊貿扶貧產業園,豐富沿邊產業發展門類,激活邊貿商品所處的產業鏈,取得規模經濟效應。探索建立邊境貧困地區與非邊境貧困地區抱團發展邊貿經濟新渠道,優勢互補,互助發展。
三、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廣西不少貧困地區與粵港澳地區有地緣、人緣、商緣的天然優勢,伴隨著高鐵動車的開通,田陽縣、田東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昭平縣、富川瑤族自治縣等地與粵港澳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融入發展的空間不斷加大,這為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提供了有利條件。要加快完善桂西、桂北地區貧困縣對接粵港澳的高速鐵路,疏通完善珠江通達百色田東、田陽、平果等地區的水運,構建連接西南中南、通往粵港澳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利用好上林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昭平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的生態優勢,完善服務功能,吸納粵港澳大灣區的游客資源。試點建設廣西貧困縣承接廣東產業轉移示范區,主動對接廣東生產力轉移。整合廣西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能源、礦產等有利條件,撬動廣西貧困地區優質生產要素向粵港澳地區流動的回流效應,提升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的質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從中獲益。
四、因勢利導推動改革,激活貧困地區活力
貧困陷阱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任何單一的政策不能解決廣西貧困地區所面臨的問題,現實迫切需要推動貧困地區的改革,調整要素配置的方式,用利益驅動的手段綜合施策。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那坡縣等4個縣要利用好列為極度貧困縣的條件,靈活運用在資金、重大項目、金融、土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支撐。靖西市、都安瑤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的縣,深化返鄉創業政策支持體系,多培育集聚人氣的產業業態,把貧困地區的能人吸引回鄉,實現資金、勞動力向貧困地區回流。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就業選擇或產業選擇,政策上給予支持,激活自身造血能力。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要研究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以股權紐帶激活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存量資產,最大限度地釋放各類生產要素的潛能。自治區財政部門堅持把貧困地區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田林縣、融水苗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等土地面積較大的貧困地區要優先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探索土地托管等方式,支持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土地資源轉變成發展的優勢。富川瑤族自治縣、西林縣、隆安縣等農業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縣要推廣合作式、訂單式服務方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創新。
五、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
廣西要充分借鑒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先進經驗,繼續出臺面向貧困縣的更加優惠的電子商務扶貧政策,持續累積和運用好“互聯網+扶貧”規模經濟效應。重點完善貧困地區電信普遍服務、農產品冷鏈物流等網絡電商基礎設施,把服務網點和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延展到貧困縣貧困戶。對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盡快制定符合廣西貧困地區特點的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全鏈路標準,著重完善面向廣東發達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體系。實施蘇寧易購、村郵樂購、樂村淘、京東商城等全國知名電商進壯鄉行動計劃,對到三江侗族自治縣、西林縣等邊遠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電商業務的電商企業給予減稅降費支持,引導電商企業對貧困地區的良性投資。龍州縣、大化瑤族自治縣、樂業縣、西林縣、資源縣、都安瑤族自治縣、昭平縣、上林縣、金秀瑤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既要有邊干邊學的探索精神,也要堅持分工和專業化的電商發展路徑,培育一批“互聯網+特色農業”知名品牌,把“西林砂糖橘”“昭平銀杉茶”“田東芒果”“富川臍橙”傳統品牌塑造成“互聯網+扶貧”的品牌工程??偨Y提升廣西“黨旗領航·電商扶貧”的好經驗好做法,根據不同崗位需求,對縣鄉干部、返鄉創業青年、種養大戶等農村電商從業人員開展電商知識技能大培訓,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創業人才,提升致富帶富的能力素質。
六、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均衡發展
針對廣西貧困地區地域和領域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對區域內各領域各方面全面而大規模地投入資本,促進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目的。自治區、設區市層面要統籌考慮,對扶貧成效“優秀”“良好”“較差”等次的三類縣要發揮制度杠桿作用,既要賞罰分明激發基層脫貧攻堅的熱情,又要分類施策優化扶貧資源供給,運用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原理協調先進與后進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事業。總體扶貧成效“優秀”縣要善于總結,把好經驗好做法好措施提煉升華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好政策好機制,持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累積上升的好勢頭。總體扶貧成效“良好”的縣,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重整知識和人力資本條件,突出發展的內生性,向前看以“優秀”縣為榜樣,向后看以“較差”縣為警示,早日擺脫貧困陷阱的束縛。總體成效“較差”的縣,要明確經濟增長和脫貧致富的最根本源泉來自完全的內生化,堅決拋除“等靠要看”的思想障礙和制度制約,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環節,立足優勢發展“聯想效應”強的板塊。
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蓄持久長遠發展的原動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是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中的基礎。廣西貧困地區要把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引入增長的模式作為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基石,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著重解決中小學師資短缺、貧困群眾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自治區統籌、設區市與貧困縣狠抓落實,切實提高貧困縣教師特別是偏遠貧困鄉村教師的待遇,幫助解決工資待遇、住房改善、職稱評定、編制保障等現實問題,在技能培訓、休假、評優表彰等方面給予人文關懷,激發貧困地區教師工作積極性,持續增強貧困地區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建立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堅守不讓一個貧困學生因貧輟學底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調動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百色農業學校、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等職業院校的積極性,把職業院校納入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升貧困戶本地就業創業能力和外出務工打拼的本領。加大南寧、柳州、桂林等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對百色、河池等市貧困縣學校的結對幫扶力度。注意吸收和借鑒井岡山地區教育扶貧先進經驗。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結對幫扶貧困縣教育發展制度,發揮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范大學等區內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在師資培養、教師培訓、教育支教等方面支持貧困縣教育發展。
八、注重貧困地區的文化傳承,搞活文化經濟
廣西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巨大的寶庫,要做好地方文化傳承,保存特色鄉村古風古韻,做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力發展文化經濟。自治區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出臺廣西貧困地區文化經濟發展的意見,做好文化傳承的頂層設計。廣西貧困縣和貧困群眾要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優化傳承方式,培育傳承主體,爭取最好的傳承結果。貧困村要保存好具有少數民族風味的鄉土木房、特色民風古屋等資源。培育年輕人對民俗傳統文化興趣,加快文化傳承人才培養。三江侗族自治縣、那坡縣、田陽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等縣要持續打造文化遺產傳承,擦亮三江侗族大歌、那坡壯族、田陽布洛陀等品牌,其他各貧困縣要效仿創造。貧困縣的政府部門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貧困地區、投向貧困群眾,保護和傳承優良傳統文化,鞏固貧困地區文化主陣地。同時,也要注重發揮民間文化團體作用,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和提振經濟能力。? ? ? ? ?(下轉第34頁)
(上接第8頁)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6-04-13)[2019-05-23].http://www.gxdrc.gov.cn/zwgk/wjgg/201604/t20160413_675577.html
[2]楊永坤.創新視閾下電商模式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示范和啟示——以甘肅隴南為例[J].農業消費展望,2016(7)
[3]陳學軍,張沁梅,李云芳.湖南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4]駱倫良,等.金融支持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3(3)
[5]王君.民族貧困地區應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研究分析——以湘西州為例[J].理論探討,2016(4)
[6]李貴波.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對策選擇——對固原市金融支持縣域經濟情況的調查[J].西安金融,2005(1)
[7]韓秀麗,張前進.西部貧困地區勞務經濟發展研究——以寧夏固原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5)
[8]謝有光.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與實現路徑——以張家口為例[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9]張存平.市場經濟條件下寧夏西海固地區扶貧開發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10]田孔社.我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研究 [J].農經研究-山西農經,2014(6)
[11]李國斌.西北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9)
[12]李愛伶.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01(5)
[13]李德勝.西部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甘肅農業,2011(7)
[14]蓋志毅.有效政府: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對和林格爾經濟現象考察啟悟錄 [J].北方經濟,2003(9)
[15]王怡,段凱.阿馬蒂亞·森經濟學思想對西部精準脫貧的啟示[J].商洛學院學報,2017(5)
【作者簡介】鄧克鵬(1987— ),男,壯族,廣西橫縣人,廣西大學商學院2013級研究生班區域經濟學專業學生。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