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朋安
[摘要]文章著眼于史詩的一般特點和芒族史詩較為獨特的呈現形式,結合芒族獨具個性的民間習俗以及常用的藝術創作手法,從芒族史詩的形式和內容入手,闡述了《生土生水》的構思特色,進而深層次地探討了越南芒族民間詩歌的創作規律和相關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芒族;《生土生水》;構思特色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2-0120-02
越南芒族史詩《生土生水》是史詩巨著,系統地匯集了一套芒族關于天地起源的神話傳說。作為民間文學作品,史詩《生土生水》帶有口頭性、人民性、集體性、藝術性等民間文學作品的特征。除此之外,芒族史詩《生土生水》還蘊含著一些特殊的藝術價值。其構思特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一、敘事性
構成史詩《生土生水》的內容不是一些偶然、隨意、無意識的行為,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精選的、帶有獨特象征色彩的行為。郎昆勤、郎昆康的活動與芒族民族歷史及芒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緊密相連。這些活動可以理解為跟芒族人成千年的全部生活密切相關。史詩《生土生水》以幾十章的篇幅講述了芒族自從“地上沒有地,天上沒有天”,后來天地、人和萬物被誕生的歷史。第一批人之中就有大勤。從此,歷史縮小成為一個氏族、一個人的功勞。大勤領導芒族人民創造全部的物質和精神財產。到大勤辦不了事了,就讓他的第三個兒子、天王的外孫昆康繼續擔當。可見,《生土生水》是一個歷史、政治、社會的故事。這是芒族的歷史,但是也跟亞洲很多民族自創世時期到階級產生再到設立國家政權的歷史類似。然而,《生土生水》讓我們站在具有其全部特殊性的一個世界縮影前面,并由此認識到《生土生水》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而且只能是芒族世界。
在創造不僅僅是帶有個人意義、個別行動,而是為了反映民族歷史的一些形象的時候,《生土生水》必定要帶有敘事性,因為要反映一個對象成千年的歷程難以找出更好的辦法。關鍵就是史詩《生土生水》在規避講述一些歷史中的真實事件時已經概括了一些主要歷史過程,其中包含歷史中芒族社會的一些主要變故以及芒族文化的演變。下文可以舉幾個例子。
《生土生水》里突出反映了郎與民之間的關系,也通過燒掉郎家房屋的故事真實地反映歷史上郎與民之間的矛盾,同時卻稱贊迎皇帝回京畿都市的事件。這的確是芒族歷史上的典型特征。芒族官郎制度已經在芒族社會中長期地存在。按照一般發展規律,原始公社要分解,但是官郎制度卻讓這一分解過程一直延長。在京族人那里,農村公社早就出現了,而在芒族人卻太過緩慢甚至有些地方無法出現。限制社會的發展,限制經濟的發展,致使社會中的矛盾日益激烈。燒掉郎家的房屋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進步的,是為了民族的發展所進行的斗爭。史詩中的那一變故具有民族意義、人生意義和巨大的現實性價值。
史詩《生土生水》沿著歷史的江河順流而下,以歷史為故事。歷史情節不僅不影響史詩形象,而且讓史詩更富含意義。在創造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等的時候,芒族人已經巧妙地處理了歷史問題。史詩中的歷史事件都按順序自然、真實地發生。那些歷史情節已經體現了芒族人對那段歷史的看法,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將來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這就是《生土生水》故事的真正審美意義、現實意義。
其中,一些大轉折點和一些歷史規律被較為真實地記錄下來。當然,這不是以真實無誤地記載各個事件為宗旨的純正歷史,而是具有藝術特征的歷史,是記敘形式帶有加減、涂抹、塑造等特征的藝術。芒族人把《生土生水》叫作聊巫,即敘事巫。這種叫法再次肯定了作品的藝術敘事性質。
二、傳奇性
評價一個作品,應該將其放在創造背景中來看待。對于芒族史詩《生土生水》這一作品而言,不可不顧芒族人的生活方式、地理條件、社會形態等創作作品的基礎。史詩《生土生水》是在人們從事水稻種植農業生產的熱帶氣候、大河流域,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歷史階段誕生的。獨特的創作背景使得《生土生水》故事的組成部分除了要有順應歷史潮流的一些敘事性故事以外,還要談到富有傳奇性的情節。
《生土生水》里人的來源跟越南和其他亞洲國家的一些民族一樣帶有傳奇要素。史詩中講了一對鳥進巢產卵,從那窩卵再孵育出人和萬物。那就是人類起始的卵,而那對產卵的鳥則被視為人類起始的鳥。越南人的神話《洛龍君和歐姬》也講歐姬是仙女,屬于鳥類或雞類。在越南古籍《嶺南摭怪》(大約15世紀)的神話《魚精》里有一段:“魚精”還被叫為蛇魚精(即有蛇形的妖精),它變化萬能、靈異無窮……還會吃人。人們來往的船經常被魚精傷害。有天夜里,有一些仙人打石頭開路讓人們過去,魚精便化成白雞在山上嗚叫。《安陽王建城傳》也講安陽王被七妙山的魚精經常打擾。它經常變成蛟龍潛在黃江,然后浮上來捕捉建城的人。因此,城好久都建不成。它又變成白雞以攪擾,讓神仙不能下凡幫助。這就把魚精、蛟龍、白雞(或鳥)這三個象征聯系起來了。
和平版《生土生水》談到大榕樹的超生時這樣講道:
樹根壞了投生為魚類(魚精)
樹葉壞了投生為獸類(老虎)
樹身、樹心壞了投生為一對藹鳥、鵝鳥
對照越南神話系統中的鳥、雞、魚精、蛟龍等象征物可見,這是一種傳奇象征手法。每一個象征、每一次轉變都暗含一個道理,反映越芒社會某一階段的實踐。
在《生土生水》中,人的神奇來源還在榕樹生出人和萬物的情節中展示出來。該題材在世界上較為普遍,跟大洪水和神奇生產的題材緊密相關。故事的情節可以簡單概括如下:因某個原因,天下起大雨,造成了一陣大洪水。水退了,長出一棵樹,樹枝直達天上。樹死了,變成人和萬物。唯有一個區別就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居住區域又有不同的樹,因此樹變成人的過程也有不同。但是,研究者都把那棵樹叫作宇宙樹。
史詩中的榕樹、木奶樹都是象征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當歷史已經發展到母系社會制度要被父系社會制度代替的時候,男權也代替了女權,因此皇帝、英雄都要砍掉神樹,摧毀母系社會制度。
三、宏闊性
《生土生水》以篇幅、內容、使用范圍等諸多方面的宏闊性已經被視為芒族乃至越南文學中一篇偉大的民間詩作。首先,《生土生水》被認為是一篇章回式詩作,一共有成千上萬行詩。據目前所公布《生土生水》的收集結果,平均版有6000行詩,最長版有1.6萬行詩,最短版有3500行詩。單就詩句數量而言,《生土生水》既是芒族民間文學寶藏中的一篇韻文作品,也是越南民間文學中篇幅最大的作品之一。
因為《生土生水》講述的是芒族人的整個發展歷史,所以展示了它的巨大規模。規模宏大的《生土生水》形成了一種巨大的藝術凝聚力,以加深下面的一些認識體驗:一是芒族人能有今天是因為芒族先民已經經歷過一個無窮艱苦及勇敢斗爭的漫長過程。芒族人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了火、水、飯、米、牛、房子、衣服、石器、銅器等,而這些事物都是祖輩所凝聚的智慧與血汗之結晶。二是芒族人之所以能夠存在還因為祖先長期進行堅苦卓絕的奮斗,使芒族人的居住地區得以穩定并發展,包括山區及三角洲地區(把君王迎回京畿都市是一個充滿喜悅自豪的故事)。三是創造英雄的歷史是一個同源的群體的共同功績。這個群體自誕生出來,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一起努力。那個時候,一部分成員跟著“君王”遷徙到平原。雖是在京畿都市,但大家仍然是在首領的統一指揮下的一個有機整體。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生土生水》的龐大結構。
《生土生水》不僅僅是一篇民間文學作品,而且它的使用范圍也很廣泛。在越南各個芒區內只要舉行葬禮、婚禮、求魂等儀式,就或多或少會出現《生土生水》的演唱,可以是某章某節、某段某句,這就說明《生土生水》在芒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生土生水》包括很多長篇詩篇,講述宇宙、自然、人類及萬物的來源。每一篇都保留,更準確地說,是保護神話的理想化、神圣化藝術手法,那就是人類在原始社會的形象。史詩《生土生水》是使用芒族神話的典范,以創造一系列雄壯的詩篇,緊密結合成具有民間史詩特質與高度統一性的一部完整作品。
從開天辟地起的塵世地區:
“從前土地還混沌
從前水面還渺茫
天和地還粘起來
沒有離河河水流過
沒有母河河水流過
沱、馬河水昔日沒有
稻穗谷米那時沒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