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華 戈丹 葉國良



摘 要:綠色金融中的綠色信貸是發展綠色經濟最重要的部分,它的發展將不斷促進綠色金融的推廣。從綠色信貸參與主體出發,分析了綠色信貸參與主體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況下的博弈,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綠色信貸;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9-016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 ? ? ? 文獻標志碼:A
1? 綠色信貸參與主體的博弈論分析
博弈論的發展和研究是從20世紀初期展開的,齊默羅和波雷爾兩位學者首先開始了對象棋博弈等的研究。通常情況下,每一個博弈的基本要素都含有參與者、信息、策略和支付。其中,參與者代表一個博弈中的決策主體,信息代表參與者在博弈中的知識,策略代表參與者在博弈特定時點的決策變量,支付代表參與者的效用值。在所有的博弈中,參與者至少有2個,所有參與者也會擁有可選擇的策略。所有的參與者分別得到的支付都是參與者分別選擇的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1]。
環境的產權較難確定,因為環境的產權是公共物品,特別是企業由于破壞資源環境而導致的外部不經濟性。政府部門是社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可以實施綠色信貸制度,解決環境破壞問題。企業與銀行可能是利益共同體,違背了政策導向。
2? 模型的架構及要素
參與者包括貸款銀行和經營企業。在策略選擇方面,企業選擇治污或者不治污,銀行選擇貸款或者不貸款;信息為雙方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在博弈方面獲得的知識。在支付選擇方面,設定I是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后所獲得的收益,i是企業的收益,C是企業治理污染的成本,E是企業污染環境的處罰值,BI是銀行放貸后得到的經營收益,Bi是企業選擇不治污的貸款后,銀行的經營收益,-BC為企業沒有獲得銀行貸款,銀行的經營損失[2]。
2.1?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假定條件如下。首先,博弈市場上包含的銀行與企業都已是唯一的,即都只有一家。其次,博弈雙方的信息對稱,企業和銀行在選擇策略時都不知曉彼此的策略,而且不顧忌自己的策略對彼此策略的反應。再次,銀行的策略為“不貸款或貸款”,企業的策略為“治污或不治污”。彼此博弈的效用矩陣見表1。
2.1.1? 純戰略納什均衡
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導致企業的治污成本較大,即C >E。對企業而言,不治污為最好的戰略;BI與Bi在很大程度上是相等的,貸款為不貸款的占優戰略。因此,(不治污、貸款)變成了該博弈僅有的納什均衡,參與主體不會大幅改變策略。
2.1.2? 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混合戰略指參與主體在已知的信息中用某一概率分布挑選不同的策略。如果企業以P1的概率治污,那么1-P1的概率就是不治污。如果銀行P2的概率貸款,那么1-P2的概率不貸款,期望支付公式如下。
2.1.3? 結論
博弈的平衡結果可能隨著支付值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當支付值發生變化時,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市場沒有一個公正的監管機構對不履行綠色信貸的銀行和企業進行處罰,促使他們踐行綠色信貸行動。通過雙方的支付賦值,得到的分析結果如表2。賦值時,必須使BI的值大于Bi的值,令BI為20,Bi為-100,銀行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就不可能為了求得20的利潤,而冒著損失100的風險。
首先,出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必須加大對商業銀行的限定性約束,否則商業銀行對污染企業停止發放貸款的動力不足。相反,可能同污染企業結成利益聯盟,使綠色信貸政策難以施行。其次,地方政府可能受政績考核的影響,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忽視經濟增長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阻止綠色信貸的順利進行。再次,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無論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融資,都要突出綠色,把污染企業貸款排除在外,改變企業的經營觀念,最后考慮治污從而獲得貸款[3]。
2.2? 重復博弈
2.2.1? 無限次重復博弈
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如果某個參與者選擇了不合作的方式,這種不合作的方式可能會長期進行下去。對于銀行來說,如果企業能自覺治理污染,開始可能給合作的企業提供貸款,一旦企業違規,銀行會選擇不合作。下面的步驟說明冷酷戰略為納什均衡。
假設δ為貼現因子,二者值相同。如果銀行金融機構給企業提供貸款,到了一定的階段,假如企業不治理污染,銀行將停止提供貸款斷貸,不與企業合作。
假如上述條件成立,如果銀行前期為企業提供貸款,出于共同利益的考慮,企業也會選擇合作,最終選擇治污。如果起初銀行不提供貸款,那么企業選擇不治污。也就是說,在信息完全的條件下,企業和金融機構都可能會通過某種懲罰的方式應對對方的策略,使自己的選擇達到最優,與δ值的大小關系不大。因此,冷酷策略必定為納什均衡。
2.2.2? 有限次重復博弈
在市場中,金融機構同企業之間的博弈既不可能是一次性博弈,也不可能是沒有限制的無數次博弈,而是分布于兩者之間的有限次的重復博弈,這樣的博弈才是適合他們的最佳信貸交易。依照“連鎖店悖論”,有限次重復博弈是階段博弈納什均衡的重復而已。
假如只有一次博弈,參與主體可能只考慮眼前利益,當參與主體之間的博弈次數不是一次時,參與主體才會考慮遠期利益,并且根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判斷,也就是選擇符合自己理性預期的均衡策略。隨著我國環保法律的不斷完善,加大對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并加強對銀行的監管,可能會出現最優的均衡結果,即(治污,貸款),見表3。
2.2.3? 結論
首先,在冷酷戰略條件下,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考慮,參與者主體通常不會違背雙方的預約,這是綠色信貸維持穩定的必要條件。其次,e越大,金融部門能較好控制污染企業的短期行為,但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企業從銀行外獲得融資的機會較多,如果銀行對企業懲罰過于嚴厲,對二者的長期合作會產生不利的后果。銀行與企業相互之間的博弈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的,這也影響了污染企業的短期機會主義。再次,大部分企業選擇不治污(C>E)的原因是治污成本較高,這時候政府應發揮“中間人”的作用,在環保投入方面要加大力度,也可以降低企業治污成本,給企業發放補貼等,調低C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