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木林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肇慶 526400)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學校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學校教育,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傳道受業解惑”、注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以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學習體驗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人們生活質量日漸提高的大趨勢下,學生越來越接受不了苦哈哈式的死記硬背和枯燥無味的重復練習。根據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使學生能夠根據職業需求運用計算機,體驗利用計算機技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發布信息的過程,逐漸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意識。”[1]可見,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多去體驗計算機的相關知識技能,要讓學生體驗到思考的過程、與他人協作的過程,更要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態度、學習的價值和成就。
所謂的學習體驗,是學習者在正式或非正式學習場景中的主觀感受。[2]具體而言,學習體驗涵蓋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其學習需求在心理感知、主觀反應和外顯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滿足程度。學習體驗涵蓋了學習者對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和學習支持服務等學習過程中涉及的諸多教學要素的感知、反應和行為表現。[3]這里,可以把“體驗”拆分開來,“體”是感受、感知、體察,“驗”是反饋、糾錯、驗證。真正的學習應該是要“體而驗之”,讓學生能感知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并且能夠收到及時的反饋,驗證自己是否確實已經掌握了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現實中,調查發現部分中職院校對學生知識技能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當下的學習現狀很不夠理想。筆者于2012年9月至今在肇慶市懷集縣職業技術學校從事教師工作,擔任六年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科任教師,組織過校級的PPT課件制作比賽,發現很多中職學生在學習體驗上存在著較大的缺失。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職學生選擇職校大多是因為考不上了理想的高中、或家里經濟條件較差而被迫選擇就讀的。這容易導致了很多學生對在校學習缺乏興趣、容易破罐子破摔、得過且過的消極心理?!安惑w不驗”,不參與課堂學習,不管自己成績如何,是很多后進中職生的真實寫照?!绑w而不驗”,說的是有些學生開始上計算機課時,因為好奇懵懂,聽課很認真、學習也勤快,可學習效果沒有得到驗證,而錯失了學習的最佳時機,漸漸變得麻木,不愛學習,變得日漸淪落。
為了扭轉部分學生“體而不驗”、“不體不驗”的現狀,結合筆者的教學經歷,總結了一下幾點教學策略:
3.1 重視新生的第一堂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所花的每一點心思,留給學生的影響都是深遠的,會非常容易讓學生銘記一輩子的。具體的做法有:第一,制作精美的課件,給學生一個特別的視覺沖擊,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提前告知學生期末評分的要求,把平時的學習表現也列入期末考核中,讓學生明確:只要平時學習態度端正,積極完成相應的作業,也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數。第三,展示師兄學姐的優秀作品,以終為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日常的授課,注意幾個關鍵體驗點的設計:第一,明確學習的目標,初步感知要達成的學習效果。目標的作用不限于完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衡量和評估行動的有效性和完成的效果。即便學生沒有達成目標,那也知道自己和目標的距離,方便下次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目標。第二,隨時給予技術支持和感情鼓勵,引導學生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當作是進步的機遇,而不是想逃避的威脅。把壓力當作是機遇的人,遠比把壓力當作是“威脅”的人要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績。很多學生放棄,往往僅僅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知識點沒有掌握,滋生了很多負面的情緒,進而放棄整節課的學習,甚至放棄整門學科。所以,教師一開始的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求同伴的幫助,并鼓勵學生,有韌性的人并不是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堅韌的人更樂意向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請求協助。從同伴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解放教師的輔導負擔。第三,設置“里程碑效應”。每次完成教學目標,都應該有及時的反饋。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對“完成”一件事很執著,“完成”這個動作,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榮譽感。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學生完成任務時,及時給出并登記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針對性的評價,納入期末總成績的評比中去。還可以個別地、適當地讓學生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差距。這不僅僅是讓學生見證自己努力的成果,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更客觀正確地看待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
3.3 學期末,鞏固和升華學生的體驗。具體做法是:組織學生完成一份屬于自己創作的完整作品。這個作品里,盡量融入個人的行動、感情和同伴的協作。比如:Word爭雄賽,PPT課件制作大賽。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拍攝、網上查資料等收集素材,處理加工,同學間互講互評,優秀作品點評展示等步驟,不斷在自己的作品上投入感情和行動,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情感體驗,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渴望,最終還凝聚成一份代表自己中職生活的、有“特殊體驗”的完整作品。
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我體驗。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當下的學情,不斷優化升級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更貼切學生的生活和工作,更好地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而學生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也會不斷豐富完善教師的教學資源儲備,為下一屆的學生儲備了更多更好的教學素材,形成良性的循環和美好的傳承。整個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能感受到學生新奇的創造力,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進而享受教學的成就感和過中流淌著的樂趣。